• 《乙型肝炎与疫苗问答》姜源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乙型肝炎与疫苗问答》【作者】姜源编著【页数】108【出版社】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1【ISBN号】7-207-00294-7【价格】$0.85【分类】乙型肝炎(学科:问答)乙型肝炎-疫苗(学科:问答)疫苗-乙型肝炎(学科:问答)【参考文献】姜源编著.乙型肝炎与疫苗问答.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1.图书目录:《乙型肝炎与疫苗问答》内容提要:《乙型肝炎与疫苗问答》内容试读第一章肝脏与乙型肝炎为什么说肝脏是重要的生命器官?人类要生存,机体就要进行新陈代谢。肝脏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中心站,从胃肠道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等,或有害的物质,如毒物、毒素等都要经过肝脏来处理。肝脏如同一座巨大的化工厂和营养库,可以制造和贮存人体需要的各种物质。所以说肝脏是最重要的生命器官。脾脏手术摘除后,人仍然能够生存,而失云了肝脏,生命就不能维持。肝脏有哪些新陈代谢功能?新陈代谢是生命存在的基本保证,机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新陈代谢,如果新陈代谢停止了,生命也就停止了。食物消化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关营养物质的代谢几乎都需要有肝脏参与。我们通过动物实验会清楚的看到肝脏的重要性,如果把实验动物的肝脏全部切除,这个动物很快就死亡了。1。肝脏参与糖代谢过程。对糖的贮存,分布和调节具有重要意义。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是恒定的,空腹时血糖的浓度为每100毫升血液中含80~100毫克。饭后,食物在胃肠道内分解成葡萄糖,一部分直接入血1液循环供人体利用,大部分经肝细胞合成肝糖元,贮存于肝脏。当饥饿、劳动、发热时,血糖浓度下降,此时肝细胞又能把肝糖元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循环,提高血糖的浓度,维持血糖的正常平衡。肝脏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将多余的蛋白质,脂肪转变为糖元。在机体营养状况好肝糖元贮备丰富时,可以保护肝脏免受损害。2。肝脏参与蛋白质代谢过程。蛋白质是生命存在的形式。人体的各部组织均由细胞构成,而人体组织中各种各样的细胞,主要是由蛋白质构成,蛋白质的基本成分是氨基酸。···食物中的蛋白质经胃肠液消化分解成为氨基酸而被吸收,随血液循环进入肝脏,经肝细胞作用氨基酸重新合成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一部分贮存于肝脏内,:另一部分进入血液循环,供全身各器官组织需要。当食入的蛋白质减少时,肝细胞可将贮备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供机体利用。肝脏合成的蛋白质约占全身合成蛋白质总量的40%以上。其中有全部的白蛋白质,部分α一球蛋白,B二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及其他一些凝血因子等。当肝脏受到严重损害时、血浆白蛋白显著下降,往往出现浮肿和腹水,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原合成减少,可致凝血时间延长及发生出血现象。肝脏是氨基酸代谢的重要器官,具有将一种氨基酸经脱氨基、转氨基作用变成另一种氨基酸的功能,并能将氨基酸分解中产生的氨合成尿素,经肾脏排除。当肝脏受到十分严·2…重的损害时,由于肝脏合成尿素功能发生障碍,血中氨增加是导政肝性昏迷的原因之一。肝脏在血红蛋白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能把血液运来的间接胆红素改造成直接血红素,由胆汁排入肠内。由肠道吸收的胆素原,大部分由肝脏重新排入肠内。当机体患肝病时肝脏功能受到损害,肝驻改造、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下降,血中胆红素的浓度增加,便形成黄疸。3。肝脏参与脂肪代谢过程。肝脏是分泌胆汁的唯一场所,胆汁直接影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胆汁中含有胆红素和胆汁酸,脂肪的消化和吸收需要依靠胆汁来完成。食入的脂肪在消化道分解成为脂肪酸和甘油而被吸收,在体内再合成中性脂肪,贮存于皮下、腹部、臀部等处。一部分脂肪酸合成磷脂和胆固醇分别进入脑、心、肝、肾和血液中,供其利用。肝脏能氧化脂肪酸,产生酮体。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少量的酮体可为肝外组织提供部分能量。但在肝脏功能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大量酮体产生,可致中毒。脂肪约占人体重的10~20%,正常情况下,人体内血脂的各种成分是恒定的,其比例靠肝细胞调节。当脂肪代谢素乱时可引起肝脏某些病变,如脂肪沉积于肝脏内形成脂肪肝。4。肝脏参与维生素代谢过程。肝脏是维生素A、B、C、D、E、K和叶酸等多种维生素贮存和代谢的场所。肝脏分泌的胆汁是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的必要条件,肝脏可将胡萝卜素转变为维生素A、并加以贮存。当肝脏发生明显损害时,即使有足够的胡萝卜素,也不容易转化为维生素A。肝脏内维生素A贮存减少,病人会出现皮肤粗糖,毛囊角化,夜盲症●3●备用,参与食物消化,特别是对脂肪的消化。胆汁是重要的消化液,当吃了油腻的食物时,胆囊就开始有节律地收缩,使胆汁流入肠道,帮助脂肪消化和吸收。如果肠道内没有食物,胆汁就在胆囊内贮存,待必要时再排入肠道。如果胆道堵塞不通,胆汁不能排入小肠,就会降低小肠消化脂肪的能力,病人可产生腹泻,出现所谓“脂肪痢”,会影响人体摄取必须在脂肪中溶解才能被吸收的一些维生素,如维生素A、D、K等。由于胆汁不能进入肠道,血液中的胆盐浓度就会上升,渗入皮肤,能引起皮肤瘙痒,心跳减慢。胆汁中胆红素不能进入小肠,则会引起黄疸。胆汁能刺激肠壁,使肠液分泌增加,促使肠蠕动,增强消化能力。肝脏有凝血作用吗?肝脏在凝血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肝脏损害严重时或阻塞性黄疸的患者常有明显的出血倾向。当血液流出血管后,在凝血活酶和钙离子的作用下,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然后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变成纤维蛋白,随即形成血凝块。其中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均由肝脏合成。如果肝脏缺乏脂溶性的维生素K时,便不能生成凝血酶原,而肠道中如无胆盐存在时,维生素K就不能吸收入肝脏。即使有维生素K,而当肝脏受到严重损害时也不能分解成凝血酶原。乙型肝炎是新发现的传染病吗?有些人认为乙型肝炎是新发现的一种传染病,其实不·然。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早有类似肝炎的记载,如《黄帝内经》中已有“溺黄、目黄者日黄疸”,“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黄、黄疸也”。公元前就有人明确地指出,黄疸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当时将这种病称之为“时行热病”。在近代的中国医学,对这种传染性黄疸的病因、症状、类别以及治疗等都有更详细的记载,如《沈氏尊生》书中的,“瘟黄”一文说:“又有天行疫后,以至发黄者,俗谓疫黄,杀人者最多,蔓延亦烈”。这可能就包括乙型肝炎在内的病毒性肝炎。国外对肝炎也是逐步才认识清楚的,只有在近百年来才认识到肝炎具有传染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肝炎的广泛流行,已成为世界性传染病。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在本世纪七十年代通过血清学方法才将肝炎的病因搞清楚,认识到肝炎是多种病原引起的,主要病原因子有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和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其中危害性最大的是乙型肝炎病毒。所以说乙型肝炎并非是新发现的传染病,而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只是过去对它认识不足,近年来对它认识愈来愈清楚罢了。乙型肝炎病人有哪些主要症状和体征?1。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厌油腻、恶心、呕吐、腹胀、溏便或便秘等。2。疲乏无力:是乙型肝炎最常见的症状。轻者工作效率下降,懒惰,重者全身疲乏无力、双腿沉重。3。黄疸:黄疸是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突出表现。先见于巩6g.···试读结束···...

    2022-10-06 问答库 问答诸天

  • 《畜禽疫病及疫苗使用手册》杨梅芳等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畜禽疫病及疫苗使用手册》【作者】杨梅芳等编【丛书名】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丛书【页数】166【出版社】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10【ISBN号】7-109-02574-8【价格】$2.80【分类】家畜疾病-疫苗(学科:手册)疫苗-家畜疾病(学科:手册)禽病-疫苗(学科:手册)疫苗-禽病(学科:手册)【参考文献】杨梅芳等编.畜禽疫病及疫苗使用手册.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10.图书目录:《畜禽疫病及疫苗使用手册》内容提要:本书内容包括畜禽疫病防治与兽用生物制品,畜禽疫病综合防治措施,畜禽主要疫病及其疫苗使用,兽药管理及兽用生物制品监察制度等5大部分。《畜禽疫病及疫苗使用手册》内容试读一、畜禽疫病防治与兽用生物制品在自然界中有许多分布极广的微小的生物,用眼睛君不见,需在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儿百甚至儿十万倍才能看见,这些微小生物叫做微生物。徽生物构造简单,繁殖快,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放线菌和真菌等等。大多数微生物对人和动植物无害。仅有少数可引起人或动植物的各种传染病,这类微生物叫做病原微生物。(一)病原微生物与传染能引起动物疫病的细菌或病毒等称为致病微生物。致病性是微生物“种”的特征。病原微生物都有一定的特异性,就是某种微生物只能引起特定的传染病。但是同一种微生物的不同菌株或毒株之间,其致病力的大小往往不同,菌株或毒株的致病力的强弱程度称为蠢力。1.病原微生物致病的物质基础病原菌(毒)侵入畜禽体内,克服动物体的防御机能,破坏动物体的生理平衡才能引起发病,这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毒力,侵入的数量以及是否达到机体的适当部位。细菌的毒力主要表现在其侵袭力和毒素的强弱。侵袭力是指病原菌突破动物体防卫屏障,侵入组织中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主要是细菌细胞表面结构荚膜和细菌分泌的酶类起作用。细菌荚膜中的多糖和肽类成分与它们的抗吞噬14作用有关,此外,还与抗抗体和抗补体活性有关。细菌分泌的多种胞外酶,本身并不具有毒性,但在传染过程中有一定的意义。例如,大多数致病性金黄葡萄球菌产生的血浆礙固酶能加速动物体血液凝固,保护病原菌不被吞噬或受抗体的作用。溶血性链球菌可产生溶纤维蛋白酶,能将已凝固的纤维蛋白迅速溶解,有利于细菌在组织内的蔓延扩散。构成病原细菌毒力的另一种成分是细菌毒素。有一部分细菌在自身增殖过程中能产生强有力的特殊燾性物质称为外毒素,另一部分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不释放到外界环境中而与细胞成分相连接的毒性成分,称为内蠢素,它们只有在微生物死亡和菌细胞溶裂后,才释放出来。外毒素作用的方式包括坏死性,麻痹、溶血、肌肉痉李、心脏毒、小肠过度分泌液体、杀白细胞性等。内毒素主要引起动物发热、糖代谢紊乱、血管舒缩机能紊乱,活化凝血系统导致微循环障碍,使重要器官供血氧不足从而发生休克。细胞内寄生的病毒,其毒力构成与细菌有很大的不同。病毒进入动物体内,引起的致病作用是病毒和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2.畜禽疫病传染的发生发展与结局动物发生传染与否,病原微生物的入侵是首要条件。病原微生物必须具有一定的毒力能抵抗和破坏动物体的防卫机能,侵入体内扩散,进而发育繁殖、而且侵入体内,有一定的入侵门户。侵入数量也是重要的因素。具有一定蒂力的病原微生物侵入一定数量才能引起传染。动物种类不同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也不同。动物在感染后发病前,有一个潜伏期,其长短常因病原微生物毒力和动物体反应性不同而异。在潜伏期中,一般无临床表现。一旦引起动物体反应,如体温升高,全身不2适等,即进入前驱期。有些传染病在潜伏期后立即发病。传染病的发展过程和结果,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毒力、数量、机体的反应性等。大多数传染病康复后,可获得长短不等的特异性免疫力。在动物机体防卫机制健全而有一定防御力,但又不能消灭入侵者时,病原微生物虽侵入并能生存,但不能大量繁殖引起发病,在这种情况下动物不表现临诊症状,但病原可长期存活在动物体内。这种动物成为带菌或带毒者是危险的传染源。由于微生物种类不同以及动物机体防卫能力各异,有的微生物只局限于侵入局部,这种情况称为局部传染;有的可向其组织深部和其它部位扩散,而呈现全身感染。细菌或病毒侵入动物血流,但不在其中繁殖,仅通过血液进入其它器官或组织中,称为菌血症或病毒血症,有时不仅存在于血液和组织中,而又大量繁殖并产生病理变化时称为败血症,引起多数组织和器官化脓的称为脓毒败血症。由于毒素进入血流和淋巴中使机体中毒称为毒血症。病原微生物除了在动物体中发育繁殖致使动物体发病外,还可通过动物分泌或排泄物不断向体外排泄。所以,传染病流行时动物的任何排泄物、分泌物都是危险的传染源。((二)畜禽免疫力产生机制动物体的抗传染能力,除了年龄、营养状况等以外,最活跃的因素是机体的免疫力。它是动物体防御和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有害作用的生理保护性机制。这种机制极其复杂,但总的可概括为两大类:一类为天然的非特异性免疫即先天性免疫;另一类为生后获得的特异性免疫即获得性免疫。前者是动物在种族进化过程中由于机体长期与病原体斗争而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机能,它可以和其它生物学特性一·起遗◆3传:后著是动物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受到病原体及其产物的刺激而获得的免疫力,有高度的特异性。获得性免疫可分为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获得性免疫的类型可表示如下:天然的一母源抗体被动免疫人工的一免疫血清天然的一自然感染康复弱毒苗获得性免疫活苗异源苗主动免疫人工的死苗代谢产物或亚单位组份苗1。免疫系统和参与免疫力的活性因子动物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巧妙而复杂的免疫系统,它包括参与免疫应答的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结构称为免疫器官。我们把在胚胎早期出现的淋巴样上皮结构,并参与免疫细胞形成、诱导、分化成熟的器官称为一级免疫器官,它们包括骨髓、胸腺和法氏囊。骨髓是体内重要的造血组织,骨髓中的多功能干细胞是淋巴细胞、粒细胞、红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前体细胞。淋巴干细胞进入胸腺,被诱导分化成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简称T淋巴细胞或T细胞,它参与细胞介导的免疫,另一些淋巴干细胞进入法氏囊或类同组织,被诱导分化为囊依赖性淋巴细胞,简称B淋巴细胞或B细胞。起源于胚胎晚期的中胚层并持续存在于整个成年期,使T、B细胞定居,对抗原(如病原微生物)刺激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称为二级免疫器官或外周免疫器宫,包括脾、淋巴结、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4····试读结束···...

    2022-10-06

  • 疫苗工程学》窦骏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疫苗工程学》【作者】窦骏主编【页数】417【出版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10【ISBN号】978-7-5641-0969-1【价格】45.00【分类】疫苗-研究【参考文献】窦骏主编.疫苗工程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10.图书封面:图书目录:《疫苗工程学》内容提要:本书总论部分,介绍了疫苗理论、技术、研制流程、应用、计划免疫、市场管理及疫苗相应法规,对传统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和核酸疫苗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提供了新疫苗研究及开发的新技术和新信息;各论部分,按细菌类疫苗、病毒类疫苗、真菌类疫苗、寄生虫类疫苗、肿瘤疫苗等分《疫苗工程学》内容试读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疫苗学概述自古以来,人类对瘟疫就怀有巨大恐惧,本能地想方设法来预防或阻止瘟疫的传播或流行。尽管古代社会对瘟疫缺乏科学的认识,但在长期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预防瘟疫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以毒攻毒”的观念。天花曾是人类历史上的烈性传染病,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杀手之一。17世纪中叶,在欧洲,患天花死亡者达30%。我国早在宋朝(11世纪)已有吸人天花痂粉预防天花的传说。到明代,即公元17世纪70年代左右,则有接种“人痘”预防天花的正式记载。从经验观察,将蘸有疱浆的患者衣服给正常儿童穿戴,或将天花愈合后的局部痂皮磨碎成细粉,经鼻给正常儿童吸入,可预防天花。这些方法经陆上丝绸之路西传至欧亚各国,经海上丝绸之路,东传至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国家。英国于1721年流行天花期间,曾以少数犯人试种“人痘”预防天花成功,但因当时英国学者的保守,未予推广。由于种“人痘”预防天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故这一方法未能得到广泛应用。用“人痘”预防天花就是基于“以毒攻毒”的认识,对以后人类寻求预防天花的方法有重要影响。如在18世纪后叶,英国乡村医生EdwardJeer(爱德华·琴纳,1749一1823)观察到牛患有牛痘,局部痘疹酷似人类天花,挤奶女工为患有牛痘的病牛挤奶,其手臂部亦易得“牛痘”,但却不得天花。于是他意识到接种“牛痘”可预防天花。为证实这一设想,他将牛痘接种于位8岁男孩手臂,2个月后,再接种从天花患者来源的痘液,只致局部手臂疱疹,未引起全身天花。他于1798年公布了他的论文,把接种牛痘称为“Vacciatio”(拉丁语中,牛写为Vacca),即接种牛痘,预防天花。在琴纳年代,人们全然不知天花是由天花病毒感染所致,而他在实践观察中,总结发现的种牛痘预防天花,既安全又有效,是一划时代的发明。接种牛痘在19世纪初至中叶在欧洲广泛推广。由上述可见,疫苗(vaccie)一词与琴纳所用天花牛痘苗有关,即利用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经过严格复杂的技术工艺制造的生物制品。通过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相应传染病的目的。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当今已有多种疫苗疫苗的研究、制造、检定、使用和管理已经成为一门具有特色的学科。疫苗学(vacciology)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它是集微生物学、传染病学、免疫学、病理学、化学、药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和统计学为一体的边缘学科,现已发展成一门独立学科。疫苗学一词已在近代的书刊中山现,疫苗学的内涵包括疫苗的研制、开发、使用和管理等,可见,疫苗学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传统的疫苗学以预防传染病为主,包括人用疫苗学和兽用疫苗学,主要用于健康人和家畜。近年来,由于人类与疾病斗争和社会的需要,随着上述各学科发展,出现了治疗性疫苗,如抗肿瘤疫苗、抗感染疫苗和免疫避孕疫苗等。广义而言,治疗或短期用的抗血清免疫球蛋白也包括在疫苗学之中。此外,尚有“鱼疫苗”,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报道,鱼类有免疫反应。后来抗生素的应用成为预防疾病的主要措施,直至20世纪70年代由于化学治疗药的抗药性一1及价格较贵,鱼疫苗又再度兴起,近年已成为疫苗学的一个分支。本书以介绍人用疫苗为主,系统论述疫苗的研制、开发、使用、管理、市场和主要相关理论、技术及各种常用疫苗,特别是人用预防性主动免疫疫苗。第二节疫苗学发展简史疫苗学对人类的贡献是任何其他学科都难以与之相比的,因为它使多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或瘟疫得到消灭或控制,拯救了数亿人的生命,是医学史上最为广泛和有效的保障健康的办法,但疫苗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一、疫苗学发展经验时期在有历史记录的早期,人类就有了对疾病和免疫的记载,经过长期的实践,疫苗的研究逐步完善,才使得多种疫苗当今能在人类广泛使用。(一)人类对免疫的记载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发生科学史上的革命,自然规律取代超自然的观念控制。古希腊医药的先驱Hiocrate医生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他认为疾病不是由于神秘和不可思议的影响造成的,而是气候和大气的影响干扰了体液的结果。他的结论用现代医学观念来分析是不正确的,但他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根据观察和实验而作科学推论的原则。公元前2世纪,古罗马著名医生Gale的医学和哲学著作进一步推动了流行病学的革命,他认为大气的变化、个体的易感性以及某种程度上接触感染原对流行病均起作用。这种模糊的观念直到16世纪法国巴斯德时代才被人们所接受。公元前1世纪,人们曾认为喝亚致死量感染后的鸭血能防病。约1个世纪后,Eldr建议用疯狗的肝治疗狂犬病。非洲曾以同类的某些物质免疫预防蛇毒及其他毒物。而在中国则很早就有“以毒攻毒”的说法。人患天花病愈后可获得免疫,这是人类最早有关免疫的知识。最早的记载在公元前590年。在印度波斯曾用经皮肤接种的方式,即将粘有感染材料的棉花敷于划破的皮肤,并保持1年;在波斯也曾有吞食结痂的记载。当然这种原始的“免疫”措施未能有效控制当时的天花流行。(二)爱德华·琴纳的贡献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经过长期观察,认为牛痘(cowox)[他称之为牛的天花(cowmallox)]可以保护人的天花(mallox)。他给人接种牛痘,并在人体多次传代。正如前述,琴纳的实验证明,轻微的牛痘可以预防人的天花,所有这些被接种牛痘的人以后接种天花无严重反应。但琴纳的论文却被当时英国皇家学会拒绝,理由是证据不充分。1798年,他自费出版的论文受到圣乔治医院著名医生GeorgePearo的重视并证实了琴纳的发现。尽管当时已进行广泛免疫接种,但天花仍然流行。直至1840年才终止用天花病人的结痂粉给人吸入的危险接种方法。(三)免疫接种在全世界展开琴纳的论文发表2年后,美国哈佛大学医生BeiamiWaterhoue在推行免疫接种(vacciatio.)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曾被称为“新世界的琴纳”,他坚持免疫接种的改革事业,并保持着与从未相见的琴纳的友谊关系。后来,Jeffero总统任命他为美国国家疫苗学研究的联邦疫苗代理人。19世纪初,法国、丹麦、瑞典、俄国和德国等国家开始免疫接种牛痘苗一2一预防天花。二、疫苗学发展实验时期(一)巴斯德减毒活疫苗给免疫学带来了黄金时代琴纳的工作全凭经验,但他并不知道种牛痘能预防天花的机制。当时法国的有机化学家巴斯德对疾病产生和恢复的机制很有兴趣,他的研究工作使他成为现代免疫学的创始者,也使后来的郭霍和德国学派有可能进一步发展观察技术,发现致病微生物。巴斯德在创建细菌发酵和疾病的理论以后,用减毒的微生物制成鸡霍乱菌疫苗。起初,刚从病鸡分离到的标本迅速接种到健康鸡,鸡很快死亡;当他休假2个星期以后,使用已存放2周的培养物给鸡接种时,发现并不产生典型的疾病,大量的鸡恢复了健康。一次偶然的机会巴斯德发现,强毒细菌给接种过减毒细菌存活下来的鸡再次接种,这些鸡只发生轻微的症状而全部存活。巴斯德将鸡霍乱病原培养物在室温长期放置而减毒,这种疫苗曾用于很多农场的动物。很快,鸡霍乱疫苗被广泛应用。1880年,巴斯德借鉴了兽医学家加热或以碳酸处理炭疽感染动物的血制造羊用粗制疫苗方法,采用了减毒纯培养物,进行了温度、氧及其他物理因素对细菌影响的实验。并与医学界和兽医界合作,将炭疽杆菌培养于42~43℃,制成人工减毒活菌苗。巴斯德并未忘记伟大的先驱者琴纳,他将用于免疫的炭疽培养物称为“vaccie(疫苗)”,活的减毒炭疽疫苗在法国使用几年,羊的发病率从10%降至1%,牛的发病率从5%降至0.35%。1885年,巴斯德研制了狂犬减毒活疫苗。巴斯德刚要开始研究复杂的疫苗时不幸残疾,但他并未放弃对狂犬减毒活疫苗的研究。他首次将这种很小的在病犬的脑、脊髓生长的病原体命名为“病毒(viu)”,意思是简单的毒物。当时尚不知的病原体是狂犬病病毒。巴斯德将病原体经免脑传代,亦能获减毒株,制成减毒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不仅预防了牲畜间的严重传染病,使畜牧业得到发展,且预防了人的多种传染病。用巴斯德方式处理过被疯狗咬伤的人的狂犬病发病率约为1%,而未处理人群的发病率高达15%一20%。为纪念他的成绩,1888年创立了巴斯德研究所。巴斯德死于1895年。(二)微生物学奠基人之一:郭霍德国医生郭霍(RoertKoch,1843一1910)和巴斯德被公认为微生物学奠基人。郭霍在确认传染病的病原体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发明了将细菌固定于玻片并干燥和染色的方法,能更精确地在显微镜下对细菌进行观察。他还发明了培养基,可从病人排泄物或其他标本中分离出单个的菌落。经过一系列实验,他提出了确定病原菌的标准,即著名的郭霍法则(Koch’otulate),即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而不存在于健康个体中;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到纯种;该纯培养物接种到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纯培养。郭霍法在当时对鉴定病原菌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奠定了微生物致病性研究基础。由郭霍和他带领的一大批学者相继发现了许多对动物和人体致病的病原菌,如结核杆菌、霍乱弧菌、脑膜炎奈瑟菌、痢疾志贺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杆菌等。郭霍和他的助手们将结核杆菌及其代谢产物给动物注射,实验动物出现炎症,甚至溃疡,郭霍认为可能是机体清除细菌的防卫和免疫反应,而未感染过结核杆菌的动物无反应。郭霍等曾试图以此作为疫苗,虽然未获成功,但老结核菌素(oldtueri)至今仍用于诊断结核病。当时他已注意到迟发性过敏现象,在基础免疫的研究上起了重要的作用。-3(三)死疫苗对死疫苗的研究始于1892年,英国细菌学家A.E.Wright的主要兴趣集中在马耳他热和伤寒,在那个年代对疟疾、结核和伤寒等引起发热的疾病不易区别,更不可能区别伤寒和副伤寒。Wright以活的和死的伤寒菌苗在猴和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导致他发热数周。后来他集中于死菌苗研究,53℃杀死伤寒菌培养物,再加0.4%来苏水。虽然这种疫苗局部和全身反应仍很重,但对机体表现出保护作用。(四)毒素和抗毒素免疫法国著名临床医生PierreBretoeau于l825年成功地进行了第一个咽喉手术,他亲眼目睹了朋友的4个病儿中有3人死亡,在得到病人父母的允许后,他对幸存的第4个孩子进行了手术,被该手术救活的儿童一直活到71岁。19世纪末,白喉是死亡率极高的疾病,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曾被误认为患白喉而死(实际上为葡萄球菌引起的咽炎和喉炎)。当时,郭霍的助手首次将白喉病人咽喉的白喉菌培养于含浓缩血清的固体培养基上,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发现白喉细菌可产生剧毒的毒素,可使动物致病导致死亡。后来,巴斯德的学生证实用肉汤培养细菌几天后,这种无菌的滤液与白喉菌一样可杀死实验动物,这种可溶性的物质被称为毒素(tox)。郭霍的一些助手进行了成功的实验,将白喉菌培养物的提取物注射给动物,他们发现一旦存活下来的动物对再次注射毒菌有耐受力。德国EmileBehrig和日本人几乎同时发现,亚致死量的活的或杀死的白喉或破伤风培养物均能使动物产生抗数倍致死量的活菌或毒素的攻击。不久他们又发现,甚至极微量的白喉肉汤培养物滤液,也可使动物产生抗体。这些有抗体的动物血清转移给未免疫动物,可使后者有抗病能力。如动物已表现症状,则转移的抗血清可有治疗作用。20世纪开始,抗毒素成为全球用来预防和治疗白喉的手段,开始用毒素免疫马,产生的抗毒素混合物来制造抗毒素。l904年,AlexaderGley在伦敦用甲醛处理毒素得到白喉类毒素。E.Loewever在维也纳用甲醛处理过的破伤风毒素免疫马和其他动物。用甲醛杀菌的瓶子装的毒素,其毒性大降,而免疫原性保留。偶然发现甲醛可解毒变成类毒素。l901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Behrig用毒素与抗毒素(atitoxi)的混合剂(TA)给动物免疫。直到1913年,Behrig制造了近于中性的相对安全的混合物开始用于人的免疫。维也纳大学小儿科医生BelaSchick发现了一种皮内实验:在人皮内注射一定量的白喉毒素,局部反应取决于血清中抗毒素的水平,此即著名的锡克式实验。人体使用马抗血清时发现有过敏现象,后来知道是机体对异种蛋白的免疫反应。1910年,有学者在以硫酸铵或硫酸钠沉淀法部分纯化了马抗血清,大大减轻了过敏反应。1914一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破伤风抗毒素的使用,使破伤风梭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五)早期细菌疫苗的研制1.伤寒、副伤寒、霍乱、痢疾英国军队于1904年开始应用伤寒疫苗,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伤寒病大大下降。1916年开始使用伤寒副伤寒甲乙联合疫苗。早期霍乱从症状上容易与痢疾等其他肠道感染混淆。1883年,郭霍获得证据,霍乱病由像“逗点”样的霍乱弧菌引起。l884年,西班牙细菌学家JaimeFerra第一个制造了霍乱减毒活疫苗,但不良反应太大。以后,WaldemarHaffkie(1892)、WIhelmKolle(l896)先后进行了多年研究,制成了霍乱疫苗,但免疫效期只有6个月,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霍乱死菌苗用于军队却起了作用,当时曾出现霍乱、伤寒、副伤寒甲乙四联疫苗。1896年,日本痢疾大流行,发生90000病例,有20000人死亡。KiyohiShiga从病人的4粪便中分离到了痢疾菌,并发现能与病人血清凝集。1900年,Shga制造了抗血清,随后,美国人SimoFlexer分离出另外的痢疾菌。尽管痢疾疫苗自l903年开始应用,但至今痢疾疫苗对预防和治疗的价值仍无定论。2.鼠疫(Plague)又称黑死病,由于鼠类为重要传染媒介,故中文称它为鼠疫。此病早年在欧洲流行猖獗,14世纪欧洲有330万人死于此病,占总人口的33%。1664一1665年,伦敦发生历史上最大的鼠疫流行,死亡80000人。中国民间曾有“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墙垛”的传说,可见中国鼠疫曾经流行之严重。Kitaato和Yeri于1893一1894年在香港流行鼠疫时分离到鼠疫的病原体,即鼠疫杆菌,他们将鼠疫杆菌感染大白鼠,可使其致死。1895年,Yeri等首次研制出加热灭活全菌体死疫苗。1902年,Weldemar等研制的鼠疫疫苗在人群中接种,显示了较好的预防效果,未免疫人群的发病率为7.7%,而免疫人群的发病率仅为1.8%;死亡率从60.1%降至23.9%。3.结核杆菌郭霍是结核杆菌疫苗研究的3位英雄之一。虽然他未获成功,但他的基础免疫研究为后来的卡介苗的成功研究奠定了基础。卡-介(AlertCalmette,1863一l933CamilleGuéri,1872一1961)二氏将有毒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在含胆汁、甘油和马铃薯的培养基上经过13年230次传代,获得毒力减弱但保留该菌免疫原性的变异株,即卡介苗(BacilluofCalmette-Gueri,BCG),于1921年用于结核病的预防4.布氏杆菌、流行性脑膜炎和嗜血流感杆菌1887一1893年先后分离出这些病的病原体,并进行了疫苗研制。(六)早期病毒疫苗的研制人类与之斗争最早的疾病即天花,自使用牛痘苗以后,天花在全世界的流行逐渐减少。疫苗在防病方面的作用已受到充分肯定,直至WHO宣布天花已在全球消灭。除了这一典型范例外,人类早期病毒疫苗的研制还有:1.流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流感在欧洲流行造成人员大量死亡。1932年,英国流感再度流行,Laidlaw等将病人鼻腔冲洗液经过除菌过滤再给白鼬鼻腔感染,引起发病,首次证明病原为非细菌,随后在美国、澳大利亚发现病人血中有中和抗体。1934年,流感病毒经白鼬传代后再传给实验动物小白鼠,发现只有经鼻腔滴入病毒,才能引起白鼬、小白鼠和猪感染,而皮下、肌肉和静脉注射可引起抗体的产生,但不发病。1937年美国和英国研制出首批活疫苗,但考虑安全原因没有正式使用。后来在流行中发现了不同型的病毒,即流感甲、乙型,而且互相不保护。1943年和1946年美国使用流感疫苗,显示出很好的预防效果,但奇怪的是1947年的效果不好。后来发现,甲型流感在流行中已变异为甲1型。最后总结出流感病毒约每10年发生变异。1949年在纽约发现丙型流感病毒,1957年中国西南大流行时确定了甲2型或称亚洲型。2。黄热病这是由特殊蚊子传播的疾病。最早的大流行1900年发生在美国驻古巴的军队当中。以WalterReed少校为首的一组人员在古巴研究了黄热病。该研究组人员Carlo让咬过病人的黄热蚊(后来归类于埃及蚊)咬自己,结果发病,从而证明此蚊为该病的传播者。1901年该组另一成员Carroll将一患者的血滤液给3个志愿者注射,其中2个人有典型的发病症状,从而确认黄热病的病原体为病毒。1927一1930年先后有5位科学工作者因研究黄热病而被感染致死。英国的MarhallFidlay和EdwardHidle于l929年将病死的猴肝和脾以酚及甲醛处理后再感染猴,可以使猴子得到免疫,血清中有保护抗体。1930年,MaxTheiler将黄热病病毒注射入小白鼠脑内,引起脑组织炎症,预先注射免疫血清,则可保护小5鼠。后来,Theiler和其他科学家用经过多次小鼠传代后和组织培养传代的病毒制成减毒疫苗,1935年第一种减毒疫苗与抗血清在智利使用,1937年,减毒株17D鸡组织培养制成的疫苗开始成功地使用。1939一1945年战争时期,17D疫苗起了很大作用。1951年,Theiler因对黄热病研究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3.小儿麻痹由脊髓灰质炎疾病引起病人麻痹,肢体萎缩,主要感染对象为儿童,故称小儿麻痹(ifatilearalyi)。l909年奥地利报道将此病传染给猴子。同时美国纽约洛克菲勒研究所的SimoFlexer和PaulLewi将病人鼻腔和咽喉的冲洗液过滤涂菌后接种猴引起感染,从而证实病原为病毒。同时发现猴子病后的血清传给其他猴,可以使猴抗病;猴病后也获得对再感染的抵抗力。1916年,美国曾发生大流行,引起27000人患病,6000人死亡,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罗斯福也是受害者之一。1930一1941年的报道表明,注射抗血清有一定好处;1951一1953年曾用血清中丙型球蛋白来治疗小儿麻痹病人对某些病例有效,但总的结果表明:一旦确诊为脊髓灰质炎,给予抗血清已为时过晚,用免疫球蛋白来治疗小儿麻痹病也不是有效方法。1949年以前曾试图制造疫苗,但都未成功。美国哈佛大学和波士顿儿童医院的JohEder、.FrederickRoi和ThomaWeller1949年用人胚胎或成人的非神经组织细胞培养脊髓灰质炎病毒获得成功。他们还发现了这类细胞的一些细胞病理学变化,以判断病毒是否生长的指标。以后用猴肾细胞培养该病毒又获成功。1954年他们因此得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49年,另一重要成果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DavidBodia及其同事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有3个型,各产生其对应的抗血清。1952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HowardHowe,接种3个型的甲醛解毒的疫苗给猩猩和6个人,均产生抗体并持续数月。目前用于小儿麻痹的疫苗主要是索尔克(Sak)疫苗和口服减毒活疫苗。美国匹茨堡大学的细菌学教授JoaSalk受Eder成功的影响,开始研究并证实了Bodia脊髓灰质炎病毒有3个型的实验结果,并以猴肾组织培养制成3个型的甲醛灭活疫苗。美国AlertB.Sai在1953一1955年成功地开展了口服减毒活疫苗的研究。至1957年,共试用了31万只猴子,160个猩猩,240个人,包括沙宾(Sai)本人及其家人,均表明安全。并发现口服减毒活疫苗以后有抗体产生,减毒病毒可经过粪便排出而在人群中传播。减毒病毒在肠内繁殖可妨碍被感染的野生有毒病毒的繁殖。中国至今仍采用此类口服减毒活疫苗,疫苗的效果很明显。4.麻疹阿拉伯作家Rhaze于公元10世纪首次对该病记载。早年曾与天花和猩红热混淆,到I7世纪英国海波格拉底医生ThomaSydeham临床上对这3种病加以区别。麻疹在没有疫苗之前,是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威胁的疾病。如印度1959年84500人死于麻疹。患麻疹后可以有很长时期的免疫,因此较早有人使用被动免疫。1925一1927年用血清预防的方法由Coema引入英国。l939年,英国MarhallFidlay和FredericMacCallum首先提纯丙型球蛋白。1944年,美国哈佛大学的EdwiJColi改用酒精提纯球蛋白。免疫球蛋白曾在麻疹流行中发挥了预防作用,但是这仅是短期临时预防措施。1954年,哈佛大学的Eder和ThomaPeele首次以组织培养分离出麻疹病毒。Eder曾分离小儿麻痹病毒,他后来还分离了风疹、水痘和鸡痘病毒以及埃可病毒。他与他的同事将麻疹病毒用鸡胚来培养。经鸡胚传代的病毒对人已减毒,并以Edmoto株减毒病毒首次制造了疫苗。另外,还有先用甲醛杀死的死疫苗给予1次或2次免疫,然后再注射活疫苗等不同免疫程序。我国当前主要用减毒活疫苗用于麻疹预防,安全性已有保障。6···试读结束···...

    2022-10-06 epub电子书官网 epub电子书论坛

  • 《慢病毒疫苗的开拓者 沈荣显传》李可宝,林跃智,李妍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慢病毒疫苗的开拓者沈荣显传》【作者】李可宝,林跃智,李妍著【丛书名】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页数】248【出版社】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5【ISBN号】978-7-5046-7452-4【价格】68.00【分类】沈荣显(1923-2012)-传记【参考文献】李可宝,林跃智,李妍著.慢病毒疫苗的开拓者沈荣显传.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5.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慢病毒疫苗的开拓者沈荣显传》内容提要:本书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一种,对传主一生的学术成长、学术成就、学术贡献进行了全方位的采集整理,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研究、近现代科技史的研究和国家科技政策及科技战略均有较大的参考研究价值。《慢病毒疫苗的开拓者沈荣显传》内容试读导言传主简介沈荣显,我国著名的动物病毒及免疫学专家,慢病毒病疫苗的开拓者。沈荣显于1923年1月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1944年毕业于奉天农业大学兽医系本科。1944年任伪满大陆科学院兽医研究所病毒系助理研究员。1949年任东北行政委员会家畜防治所助理研究员。1962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1963年12月留学于罗马尼亚科学院病毒研究所。1967年回国开始主持研究我国流行的头号烈性传染病“马传染性贫血病”项目。1972年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马传染性贫血病研究室主任。1981年起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陈嘉庚农业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奖、国家农委及科委农业技术推广奖、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国家发明专利金奖、黑龙江省最高科学技术奖等荣誉和奖励。自1948年始,六十多年来,沈荣显一直从事家畜病毒病的免疫学研究,做出了多项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创造性科研成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1年,在中国工程院与中国科协联合举行的推选“20导言慢病毒疫苗世纪中国工程科技伟大成就”中,在全面推选的基础上由评选委员会评选出了“20世纪中国工程科技最伟大成就”,在畜禽水产养殖技术的疾病防的治方面评选出四大重要家畜疫病疫苗,其中有三项(牛瘟山羊化兔化弱毒拓和牛瘟绵羊化兔化弱毒疫苗、猪瘟兔化弱毒疫苗、“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都是在沈荣显参与主持下完成的。尤其是他主持研究成功的“马传荣显传贫”弱毒疫苗,在学术上突破了慢病毒不能免疫的理论,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成功控制“马传贫”流行的国家,也使中国“马传贫”活毒疫苗及免疫学研究水平一直保持国际领先地位。“马传贫”疫苗的成功研发及应用,为人类攻克艾滋病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急性病毒病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1948年开始从事牛瘟兔化弱毒疫苗的研究(第一完成人)。1951年培育成功了山羊兔化牛瘟弱毒疫苗,应用该疫苗消灭了东北、华北和内蒙广大地区的牛瘟流行。1953年培育成功了绵羊兔化牛瘟弱毒疫苗,1953年至1954年用该疫苗在青藏高原地区对数十万头耗牛进行了注射,控制了当时正在暴发流行的牛瘟。农业部用该疫苗对青藏高原地区耗牛开展了大规模预防注射,截止到1956年,消灭了中国历史上流行的牛瘟,至今已近六十年,仍未见复发,这是历史上的奇迹。1956年获得政府首次颁发的科学奖。1956年从事羊痘弱毒疫苗的研究(第一完成人)。培育成功了鸡胚化羊痘弱毒株,并制成冻干疫苗,既可以预防绵羊痘也可以预防山羊痘1958年,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开始投产并推广应用,中国每年免疫注射数百万只羊。自此猖獗流行的绵羊痘,在不同地区逐步得以控制或消灭。此弱毒株于1959年分让给前苏联应用后,反映效果良好,并一直应用至今。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958年从事猪瘟兔化毒一牛体反应疫苗的研究(第一完成人)。以猪瘟病毒通过兔体继代培育成功了猪瘟兔化牛体反应疫苗,每头牛可生产10万多头份猪瘟疫苗,该疫苗免疫原性强,又提高了产量,积极推广应用,对猪瘟防制起了积极作用。首次独特地应用兔化猪瘟病毒感染牛体,并证明猪瘟病毒通过兔体后可以感染没有亲缘关系的动物一牛体。获得2农业部科技进步奖。在慢病毒病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1967年,罗马尼亚留学归国后主持“马传染性贫血病”免疫研究工作。全世界自1904年发现“马传贫”病毒以来,科学界就其免疫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讨,但均未获得实质性进展。1972年,沈荣显首先提出用驴白细胞培育驯化驴强毒的研究思路,并确定了体外培养驴白细胞的最适生长条件。他亲自用驴强毒在驴白细胞培养物上继代驯化,直至传到第125代,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性问题,最终成功地研制出驴白细胞弱毒株。沈荣显主持研究成功的“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首次解决了世界上百余年来尚未解决的“马传贫”免疫问题。为将该疫苗推向产业化,他又研究了制造冻干疫苗的方法,并创立了疫苗产业化生产车间。自1976年此疫苗广泛应用于中国“马传贫”的流行地区,免疫注射了七千万匹次以上的马、骡、驴,凡注苗地区疫情明显下降,疫点减少,病马几乎不再发生,有效地控制了中国的“马传贫”流行。根据农业部统计(1990年统计资料),10年内减少经济损失65.236亿元。在学术上,“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突破了慢病毒的免疫理论,为人畜慢病毒病(如艾滋病等)的免疫研制疫苗提供了新途径。马传染性贫血病弱毒疫苗蕴含着关于慢病毒艾滋病病毒免疫保护机制的重要信息,在国际上备受关注。美国《纽约时报》曾以大篇幅报道:“中国马传染性贫血病疫苗的研制成功,给艾滋病预防带来希望。”“马传贫”弱毒疫苗研制成功后,沈荣显又就“马传贫”弱毒的致弱及免疫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证明了弱毒在体内不同于强毒的复制方式,该弱毒并非带毒免疫的理论。据此,他提出了弱毒诱生保护性免疫的蛋白在机体内长期存在,持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体液及细胞免疫不断积累成熟,完全能抵抗不同强毒株攻击的理论,并进一步证实其可信性。在艾滋病研究领域开展广泛合作中国的马传贫弱毒疫苗不仅能够有效控制马传染性贫血病,它还对人类攻克艾滋病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哈兽研所采用“马传贫”疫苗研制成功的创新技术路线,以人艾滋病毒和猴艾滋病毒的嵌合病毒在猴体内和导言3体外细胞传代的方法,并结合特定基因的分子生物学改造手段,构建了抗病毒原性强、安全性好的减毒HV疫苗。这对人类战胜艾滋病、保卫人类生命的安全意义更为重大。拓1985年8月,沈荣显作为“马传贫”(EIA)与艾滋病(ADS)学术讨论会分组的特邀代表,赴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席了第十届泛沈美兽医大会,报告了“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的研制与应用”。与会代传表对我国研制的“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该苗在中国使用的效果以及该苗免疫马用美国wyomig株“马传贫”强毒攻击的免疫效果倍感兴趣,会议前后许多国家代表希望我国特邀代表在会议结束后对“马传贫”流行的地区去考察以及要求引用我国研制的疫苗。大家普遍认为,中国“马传贫”免疫研究的成功为艾滋病的免疫研究提供了开拓性借鉴。1997年初,在沈荣显院士的推动下,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与美国、荷兰等三国四方达成了一项国际合作研究协议,这一举措不仅为艾滋病减毒疫苗提供了动物模型,而且为促进马传染性贫血病减毒疫苗推向世界创造了条件。1998年沈荣显院士受国家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邀请共同进行以“马传贫”开展艾滋病和“马传贫”病毒疫苗基础的比较性研究。1999年初,哈兽研所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艾滋病参比研究室,在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分子生物学的合作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经过三年多共同研究顺利完成了“马传贫”强弱毒全基因序列测序;构建成功了“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的感染性分子克隆;不同代次毒株的序列测定和遗传变异分析;进行了疫苗免疫动物机体内病毒复制及相关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研究。申请国内国际专利三项,阐明了“马传贫”弱毒疫苗致弱与免疫保护机理。在此基础上,又以“马传贫”疫苗为基础开展新型艾滋病疫苗的研究,受美国ADS国际培训和研究项目中心邀请赴美共同开发艾滋病疫苗的合作研究。采集过程沈荣显院士采集小组成员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专家和黑龙江大学相关人员组成,自2012年6月承担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4程”项目,主要任务是学术资料采集、口述资料采集和学术传记撰写等由于沈荣显本人于2012年6月去世,家人深陷悲痛之中,故推迟了采集计划,采集工作于2012年9月正式开始,至2014年6月基本结束。由于无法进行直接访谈,不能获取一手资料,所有信息均从第三方获取,而且很多年代的信息根本无人了解,他本人也没有任何的传记类文章,面对零散繁多且不系统的采集信息,材料的整理、分类、归档及其学术传记撰写任务异常艰巨。资料采集情况自2012年9月以来,小组积极组织开展信息采集等工作,多次深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沈荣显生前办公室、沈荣显儿子沈杰家中、沈荣显孙子沈楠家中及沈阳农业大学等处所,广泛搜集反映其家庭背景、求学历程、工作经历、学术成长、科研成就、师承关系等方面的材料。沈荣显去世后,办公室并没有马上腾出,这给我们采集信息提供了良机,初到他的办公室,即被大量的书籍和材料所吸引,在沈荣显孙媳妇、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林跃智的帮助下,我们选取了其中的部分材料,包括重要的实验记录、书信、证书、照片、书籍等,并对办公环境和重要实物进行拍照。在沈杰家中访谈时,我们一并收集了沈荣显生前所用实验器具、钟表、译著等实物,沈杰也多次为我们提供了沈荣显的照片、研究手稿、实验资料等,其中赴罗马尼亚留学期间的照片甚为丰富,我们认真整理,及时扫描归档,标名资料的出处等重要信息。因沈楠继承了祖父沈荣显的兽医研究事业,所以在沈楠家中也获得了大量专业资料,有沈荣显的研究笔记、获奖证书、工作照片、论文等,还有部分影音资料,不能获得实物的及时进行扫描和拍照。沈荣显的著作较少,只有《绵羊化兔化牛瘟病毒疫苗之制造与应用》等四部,但发表论文无数,因多数学报和刊物均实现电子化,我们从多个数据库中搜集到PDF格式论文130余篇,已经按照论文发表时间进行了排序。为扩大采集范围,采集小组试图通过采访过沈荣显的电视台、报社获取信息,经多方联系,在哈尔滨市电视台采集到沈荣显纪录片一集、在黑龙江省图片社收集到沈荣显照片若干张;新中国成立前,沈荣显一直在辽宁学习工作,我们曾联系辽宁省档案馆、沈荣显就读导慢病的沈阳农业大学,说明缘由后得到了有关人员的支持,在一番查找下,并疫苗有所获。这些资料让我们如获至宝,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采集工程馆藏,更为研究报告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素材。拓访谈情况因沈荣显去世,只得通过间接访谈了解其学术成长历程,在黑龙江省沈荣显传科协和采集小组的积极努力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采访工作。访谈工作严格按照文件要求,提前准备好话题,采取一问一答形式,访谈地点多为工作单位和家中。家人中主要采访了沈荣显的长子沈杰、二儿子沈涛、长孙沈楠等人。因沈杰一直和父亲沈荣显一起居住,所以我们对其进行了多次采访,对沈荣显的工作情况和在生活情况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还有“文革”前后的经历、“马传贫”项目的研究工作等方面作了细致的回答,对老哈兽研所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多次提到单位的领导、同事和沈荣显之间的合作经历等,但对沈荣显新中国成立前的工作生活经历知之甚少;后来我们联系到沈荣显的四弟沈荣胜,进行了电话访谈,将其家庭概况了解得比较清楚,但由于两人年龄差距太大,故对沈荣显早年学习和工作情况也不甚了解;在多方联系下我们还与沈荣显二弟的夫人取得联系,但由于年事已高,无法正常交流,所以没有获得有效信息。同事和学生中主要采访了王晓钧、马建、林跃智等人。因林跃智即是沈荣显的孙媳妇,又是他的学生和同事,所以林跃智对沈荣显的了解更为全面,特别是专业知识方面讲解的更为透彻,和我们分享了沈荣显研究道路上的点滴,提到了关系学术成长的很多关键人物,尤其是后来的关于“马传贫”研究和艾滋病疫苗的合作研究方面,给予了大量信息,还提供了很多工作生活中的细节故事:在王晓钧和马建的访谈中,更多是侧重同事关系和师生关系,重点介绍了沈荣显如何对待工作、学术研究、学生培养和名利荣誉等,其中不乏感动人心的故事。采集小组从间接访谈中掌握了大量有效信息,共获得访谈录音346分钟,其中还有大量电话采访和现场采访没有录音,而是形成了访谈稿或直接作为写作素材供撰写传记使用。在间接人物访谈之中,拍摄了些与沈荣显有关的照片,如沈荣显单位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照片、沈荣显生前所在办公室照片、收藏古玩照片等,同时也拍摄了相关人物照片。6···试读结束···...

    2022-10-06

  • 《新型疫苗研发面临的挑战及关键技术》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新型疫苗研发面临的挑战及关键技术》【作者】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编【丛书名】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页数】144【出版社】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08【ISBN号】978-7-5046-6659-8【价格】18.00【分类】疫苗-研究【参考文献】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编.新型疫苗研发面临的挑战及关键技术.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新型疫苗研发面临的挑战及关键技术》内容提要:沙龙围绕国内外最新的疫苗研发进展及免疫接种的概况、疫苗研发面临的挑战、未来几年疫苗的研发方向及关键技术等几大中心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杨维中研究员等20余位专家围绕沙龙主题作了主题报告,从不同方面分析了当前新型疫苗研发及免疫接种所面临的挑战及疫苗研发的关键技术。通过交流、讨论,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当前新型疫苗的研发及相关技术的研究仍面临巨大的挑战,要时刻把握国内外疫苗的研发动向;针对新型疫苗,需整合各相关学术领域的力量,研发出更适宜中国人群的的疫苗;要保持多个部门、单位的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发展。《新型疫苗研发面临的挑战及关键技术》内容试读新型疫苗研发面临的桃战及吴键枝术会议时间2013年10月17日上午会议地点济南主持人杨维中杨维中:大家手上的这本书,是第64期新观,点新学说沙龙文集,题目是《传染病病原快速鉴定与溯源新技术的探索与挑战》,所涉及领域与我们专业比较相近。第64期文集非常有意义,是由杨瑞馥、阚飙、舒跃龙,大家都很熟悉的三位教授牵头的。本期沙龙是由赵铠院士和我发起。本期沙龙的主题是“新型疫苗研发面临的挑战及关键技术”。众所周知,疫苗在传染病防控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疫苗也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今天,很荣幸地邀请到疫苗研究领域的多位专家,包括来自WHO(世界卫生组织)北京办事处的LaceE.Rodewald先生和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GregoryC.Gray先生。希望大家本着学术自由讨论的宗旨进行学术碰撞,为我国疫苗的研究、使用和管理工作提供一些新的信息、新的思维和新的理念,以促进整个疫苗领域的进步。在此,我要感谢中国科协给我们搭建这样一个平台,让专家们能够在这里自由地发表新观,点、新学说和新技术。从专家研究领域来说,所涉及的专业还是比较广泛的,包括来自WHO和美国的专家,我国一些院校、研究机构、疾控机构、医院、NGO(非政府组织)以及外国疫苗公司的专家学者。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地积极参与,预祝沙龙取得圆满成功】新型疫苗研发面临的桃战及吴健枝术疫苗使用效果及挑战⊙杨维中今天早上,我把报告的题目稍微改了一下,把原本关于世界范围的内容改成更多倾向于国内的。因为,WH0的Lace和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公卫学院的Gray教授,会对世界范围的内容讲得更多一点。尽管内容可能有所重复,但是很有必要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我国的疫苗接种历史。1942年,有一本白皮书叫《国民健康现状》,记载了这样一个事实:当时中国的人口数是4亿左右,每年患病的人数是1.4亿,占总人口的1/4以上;总的病死率相当高,为25%~30%,其中41%死于传染病。每年婴儿的死亡人数大约有360万例,死亡率高达20%。1942年全国的人均寿命只有35岁,现在是75岁,有些地方,比如说像北京、上海这些发达地区可以达到80岁。疫苗在延长人群寿命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在很多年以前就开始了疫苗接种,但是当时疫苗的种类非常少,比如说白喉,在没有疫苗的年代是严重流行的。据记载,1940~1946年我国白喉患者有上万例,死亡人数达上千例。天花更是如此,199年,在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做过一个调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出生的1000人里面留有天花瘢痕的人数达到42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预防接种的事业发展非常快,包括疫苗研发、管理、使用、计划免疫等,大致分成几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靠天吃饭”,天气冷的时候就接种,因为没有办法保存疫苗,冷了就可以接种了,而夏天,气温较高是不能接种疫苗的,因为没有冷链,疫苗的质量得不到保障;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疫苗接种工作飞跃发展,那时候纳人国家免费接种的疫苗有四种,能预防六种传染病;到2002年,我国把乙肝疫苗纳入了免疫规划,也就是说由国家支付疫苗以及接种的费用。2007年,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得到了充分体现,我国把疫苗接种扩大到14种,能够预防15种病。每年新型疫苗研发面临的桃战及关健技术大概有1600万左右的新生儿,15岁以下儿童有3亿多,均接种了相应的疫苗。从接种率上看,80年代后期接种率已稳定在比较高的水平。接种疫苗以后,部分疾病的发生情况有了一定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百日咳、白喉、流脑发病率非常高,而现在,我国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出现白喉病例了;百日咳也已经下降了99%,由过去数万、数千的发患者数,现在仅是个位数或者百位数。麻疹过去发病率也非常高,1959年发病数是944万例,新生儿几乎不能幸免麻疹。那个时候发病率是1432/10万。2012年发病6000例,发病率只有0.46/10万了。而近代疫苗接种工作中可圈可点的事情就是乙肝疫苗的引进。我国对新生儿进行了乙肝疫苗接种。在没有接种前,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的阳性率大概在10%左右,而到2006年,在同样地区,采用同样的抽样方法进行了乙肝表面抗原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5岁以下的孩子表面抗原阳性率降低了很多,只有0.97%。所以说,近年来通过乙肝疫苗的接种(当然还有医院感染的管理和控制),乙肝发病被控制得很好了。发病率数据也一样,2005年5岁组是2.33/10万,到2012年是0.43/10万。10岁组在2005年的时候是3.35/10万,到2012年的时候只有0.8/10万。总体来讲,疫苗的接种对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控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灾难发生的时候,我们说要做到大灾之后无大疫,不是说说就可以了,没有具体措施是不行的,而其中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我们采用了免疫接种。在汶川地震以后,我们在灾区做了乙脑,甲肝疫苗的接种,当然还有其他的综合措施,但接种是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3年以后四川进行了一次评估,三年间不仅没有大的疫情发生,连续3年的法定传染病都低于震前数年的平均水平。“灾后无大疫”,疫苗接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几十年的免疫接种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包括消灭了天花和脊髓灰质炎,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死亡人数锐减,相应的疾病负担也不断下降。最后,看一下综合的指标。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的平均期望寿命只有不到40岁。到2011、2012年的时候人均寿命已达到73.5岁,女性还要稍高一些。到“十二五”末还要增加1岁。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应该说免疫接种减3新型疫苗研发面临的桃战及吴键技术少了儿童传染病的发生,减少了死亡,对期望寿命的提高贡献是很大的。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尽管取得了这么多的成就,但还面临很大的挑战。首先中国幅员辽阔,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欠发达地区投入不足,基层公共卫生网稀疏薄弱,满足不了免疫规划工作的快速发展。过去是四苗防六病、五苗防七病,2007年、2008年一下拓展到十几种疫苗。我们的整个工作体系要快速发展,才能适应这样的需求,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更为突出。免疫规划本身也存在着薄弱地区和薄弱工作环节。薄弱地区是流动人口集中的地区(如城乡结合部),还有边远的农村地区和牧区、交通不便的地区。另外,疫苗品种单一、联合疫苗少、接种次数多、发生疫苗副反应的风险大。同时,整个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机制还不够健全。监测异常反应和处置已经成为影响接种工作的重要因素。儿童在两岁以前几乎每个月都有疫苗要接种,要接种几十针,接种的次数多,当然也会带来很多问题。所以需要更多新的、联合的、更有效、更安全的疫苗。还有一个挑战。首先,我们国家的疫苗基础研究薄弱,缺少创新、高端的研发人才。第二,规模化的生产能力弱,大规模的生产工艺欠缺。另外,疫苗质量及效果评价支撑体系不完善,应急保障能力不足,难以做到在应急的情况下大量生产。国家的储备也不够,在应对疫情大规模波动的时候应急生产能力不足。第三,总体来讲,中国传染病发病率偏高,2010年WH0有一个评估,中国麻疹患者数占了全球的13%,腮腺炎占了50%,风疹占了62%。当然,其他国家的数据不一定完全准确,因为很多国家不像我们国家有传染病网络直报。当前出现H7N9禽流感疫情了,登革热又传进中国并引起进一步传播,这都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也需要相应的疫苗来应对这些问题。另外,国际上疫苗供应竞争也很大,我们国家的疫苗以国产为主,越来越多外国公司进入我国市场,这是一个正常的竞争。为了健康和疾病的防控,疫苗在需求的种类上、数量上都会大大地增加。同时,需要改进和研发的疫苗也很多。一些古老的疾病,过去也用疫苗预防。比如霍乱疫苗,很多年前就有,但效果不是很好,需要改进。2010年,海地发生了地震,一些专家说如果当时进行有效的霍乱疫苗接种,可能就不会发生几十万人感染、8000多人死亡的现象。全世界范围内疟疾、艾滋病的疾病负担都非常重,新型疫苗研发面临的桃战及吴健技术但是这两种疾病的疫苗距使用还有很远的距离。2013年全球登记的疫苗临床试验有161项,其中有15项在中国进行,主要在四期临床试验,国产疫苗13项,进口疫苗有2项,包括流感、水痘、狂犬、乙肝疫苗等。面对这样的挑战,虽然疫苗应用对于我国的传染病防控、人群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还远远不够。2011年国务院通过了《中国疫苗供应体系建设规划》,安排了至少94亿元资金,要在2015年以前建成疫苗供应体系,保证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常态必保,应急能力大幅提升。到2020年,要进一步完善,具备与发达国家同步应对突发和重大疫情的实力。疫苗供应体系建设的重点项目有以下几项。第一,培育新的急需疫苗;第二,建设关键研发设施,重点支持新型疫苗国家研究中心等能力建设;第三,扩增急需产能和实物储备;第四,提高疫苗行业装备水平;第五,建立完善疫苗的质监体系。具体的技术指标包括怎么研发,怎么整合,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如何提高它的质量,其次是增加产能。这是三方面的技术指标。要考虑如何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是增加对重大传染病和新发疫苗的投入。尽可能地跟国际接轨,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认证并且进入国际市场。我们的乙脑疫苗进人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认证,这是良好的开头,以后要争取更多的创新。疫苗非常重要,但是会遇到挑战,总体来讲我们要推动其加速发展,这有益于老百姓的健康。有人说了,除了安全卫生饮用水,没有其他方式比疫苗在降低人类死亡率方面贡献更大,包括抗生素。我特别欣赏这一段话,抗生素很重要,但是疫苗最好。所以说,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的手段,同时能够体现和促进社会的公平性。最后,用这么一句世界卫生组织的名言跟大家共勉一人类消灭天花与人类登月同辉。不要认为只有登月对人类才有贡献,消灭天花使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更加健康、更加漂亮:否则,我们在座的很多人都有瘢痕,很多孩子都会天亡。5新型疫苗研发面临的桃战及吴键枝术徐爱强:刚才杨主任的报告非常精彩。我先提出两个观点。第一,对目前疫苗在预防传染病控制方面贡献的认识,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人员的圈子。疫苗是20世纪公认的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可以与人类登月计划相媲美。但对我们国家来说,现在有一个非常不好的倾向,许多人对接种疫苗有一些担忧和焦虑,甚至影响到疫苗针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其实这也很正常,从国外发达国家发展的历程来看,过去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民众对自己的健康更为关注,一旦疫苗接种出现一点问题,就会对疫苗产生一些偏见。关键是如何尽快让我们国家度过这一阶段,让普通群众对疫苗及其作用有更深入的了解,主动参与疫苗接种工作,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第二,疫苗非常重要,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但是并非所有的传染病都可以使用疫苗来控制。现在新发传染病频发,大家都很关注,似乎一发现新的传染病,都要寄托使用疫苗来控制。先不说疫苗的研发需要很长的周期,单从疾病预防的策略来说,也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可以用疫苗来进行预防。这个观念应该用朴实的语言,将科学道理给群众讲清楚。陆家海:我想提一个观,点,疫苗对传染病的防治作用非常重要,还有与疫苗可能同等重要的一些问题,比如,到现在为止并没有研制出有效的“非典”疫苗,对艾滋病也没有有效的疫苗,但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在逐年减少。所以在研制有效疫苗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健康教育。我提出一个观,点,将健康教育称为“电子疫苗”,就是利用现在的各种技术包括现代媒体技术,大量推广疾病防治知识。比如说我们在重大的会议之前,在每天的《新闻联播》播放之前,用上5秒钟或者10秒钟播出对不同疾病的防治知识,让人们知道用什么方法去防治疾病。我想这一点更为重要。6···试读结束···...

  • 疫苗使用指南》肖奇友主编;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写|(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疫苗使用指南》【作者】肖奇友主编;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写【页数】145【出版社】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07【ISBN号】7-5357-3730-7【价格】10.00【分类】疫苗(学科:基本知识)疫苗【参考文献】肖奇友主编;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写.疫苗使用指南.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07.图书目录:《疫苗使用指南》内容提要:本书对疫苗的发展研究进程、制备原则和程序以及与疫苗有关的微生物学、免役学进行介绍,对我国使用的二十几种疫苗的接种对象、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禁忌症及其产生的副作用和处理原则等进行概述。《疫苗使用指南》内容试读第一章疫苗的发展进程随着全球扩大免疫规划(EPI)的成功实施,使其针对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每年减少数百万儿童死亡。通过预防接种来预防、控制、消灭传染病是20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之一。预防接种不但保护了个体免受传染病的侵袭,而且在群体中也限制了病原微生物的传播。目前,预防接种正不断扩大其原有的接种对象,即从儿童扩大到人一生中的各个年龄阶段。预防接种也正在深刻改变着其原有的预防本质,即从预防扩大到治疗,以及从对传染病预防扩大到非传染病预防的转变。与昂贵的治疗费用相比,免疫接种是少数能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的公共卫生手段之一。同时,人们期待改进现有疫苗的质量或研制更多新型疫苗用于儿童免疫预防,以进一步减少儿童的发病和死亡。由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学等学科理论和实践的迅速发展,为改进和发展疫苗提供了广阔前景。第一节疫苗的发展史世界上最早的生物制品研制始于1796年英国的EdwardJeer,从他研制出牛痘苗预防天花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随后疫苗的研制有了飞跃的发展(表1-1)。疫苗学也从作坊式1的实验室学科发展成了今天的集免疫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学、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和卫生经济学等于一体,采用尖端技术及其最新研究成果的综合性学科。改进现有疫苗、研制新型疫苗和开发联合疫苗是当今世界疫苗领域的主攻方向。表1-1人用疫苗的发展历程灭活疫苗纯化蛋白或时期减毒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病毒疫苗)多糖疫苗18世纪天花伤寒、霍19世纪狂犬病乱、鼠疫百日咳(全细胞)、卡介苗20世纪前白喉、破伤黄热病风、流感、立克次体脊髓灰质脊髓灰质肺炎球乙型肝炎炎(口服)、炎(注射)、菌、脑膜炎(重组酵母麻疹、流行狂犬病球菌、型流或中国仓鼠性腮腺炎、(新)、脑膜感嗜血杆菌细胞)、百日第二次世风疹、腺病炎球菌、流(HiPRP)、咳类毒素界大战后毒、伤寒行性乙型脑乙型肝炎(TY21a)、水炎、甲型肝(血源)、伤痘、轮状病炎、森林脑寒(Vi)、无毒(重配)炎细胞百日咳我国从1919年开始生物制品的研究、生产和使用,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生产体系和流通网络,能生产各类生2物制品数百种,其中用于预防传染病的疫苗有20余种,每年可为社会提供约9亿人份的预防制品。特别是建国以后,我国生物制品事业逐步走上轨道,不断研制出人民急需的疫苗(表1-2)。20世纪80年代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问世后,20世纪90年代初又研制出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伤寒(V)纯化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疫苗、风疹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痢疾疫苗、A十C群流脑疫苗、麻腮风三联活疫苗等也相继研究成功。型流感嗜血杆菌多糖疫苗、新型的霍乱疫苗、爱滋病疫苗以及百白破混合制剂十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等联合疫苗,包括Sar疫苗等都在加紧研究当中。表1-2建国以来我国疫苗的发展概况年代新疫苗卡介苗、鼠疫活疫苗、布氏活疫苗、炭疽活疫苗、钩20世纪50年代端螺旋体疫苗、黄热疫苗、斑疹伤寒疫苗、乙型脑炎疫苗、森林脑炎疫苗脊髓灰质炎活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组织培养痘20世纪60年代苗、乙型脑炎活疫苗、哮喘疫苗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厌气小杆菌疫苗、狂犬病细20世纪70年代胞培养疫苗、流行性腮腺炎活疫苗、I型单纯疱疹灭活疫苗20世纪80年代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无20世纪90年代细胞百日咳疫苗、伤寒(Vi)纯化疫苗3第二节疫苗的定义和分类一、定义疫苗是生物制品的一个类别。生物制品是指用微生物(细菌、立克次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人或动物的血液等,通过生物或化学方法加工制成,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特定传染病及其他疾病的免疫制剂。而疫苗则是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过去曾习惯把用细菌菌体本身制备的称菌苗;把用病毒或立克次体制备的称疫苗;把用细菌外毒素经甲醛脱毒制备的称类毒素。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开始应用提纯抗原和人工合成有效抗原的方法制造免疫预防制剂。因此,如果仍沿用以往的名称,就很难准确地、完整地概括各种形式的免疫预防制剂的本质,且国际用语中无疫苗、菌苗之别,加之世界卫生组织(WHO)扩大免疫规划(EPI)培训教材中,都把计划免疫所使用的生物制品称为“疫苗(vaccie)”。为避免名词和概念上的混乱,各种免疫预防制剂统称为“疫苗”。二、分类疫苗分类的方法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表1-3)。其中最基本的分类方法,是按性质分为灭活疫苗和活疫苗两类。灭活疫苗是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经培养繁殖,或接种于动物、鸡胚、组织、细胞生长繁殖后,采取物理的、化学的方法使病原微生物失去致病能力,但仍保留其免疫原性;或应用提纯抗原和人工合成有效抗原的方法而制成的疫苗。灭活疫苗通常用于皮下接种,它进入人体后可直接引起免4疫应答,但不能生长繁殖,相对比较安全、稳定;但常需多次注射,才能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如百白破混合制剂(DPT)、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等。表1-3疫苗的分类分类的方法名称分灭活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等)、活疫苗[卡按性质划分介苗(BCG)]、重组基因工程疫苗(重组酵母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等)液体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DPT)等]、冻干疫苗按剂型划分(冻干BCG等)全菌体(病毒)疫苗(伤寒疫苗)、亚单位疫苗[A群按成分划分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无细胞百日咳等]按品种划分单价疫苗[麻疹疫苗(MV)]、多价疫苗(DPT)按含吸附剂划分吸附疫苗(吸附DPT)、非吸附疫苗(MV)按使用方法划分注射用、划痕用、口服用、喷雾用活疫苗是用弱毒、但免疫原性强的病原微生物及代谢产物,经培养繁殖,或接种于动物、鸡胚、组织、细胞生长繁殖后制成的疫苗,也称为“减毒活疫苗”。它接种于人体后,在适当的组织系统中产生一定的或短暂的增殖,类似一次轻型的人工自然感染过程,从而引起与疾病相类似的免疫应答,但不会发病。它在体内作用时间长,往往只需接种1次,即可产生较牢固的免疫,如卡介苗(BCG)、麻疹疫苗(MV)、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灭活疫苗与活疫苗的优缺点如表1-4。活疫苗与灭活疫苗各有所长,在选择使用时应权衡利弊,慎重取舍。如20世纪50年代中期,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和减毒活疫苗(OPV)相继问世后,至目前为止,究竟是使用活5疫苗,还是使用灭活疫苗,一直是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表1-4活疫苗与灭活疫苗的比较活疫苗灭活疫苗1.只需1次免疫,类似自然1.制造简单,直接用人工繁感染过程殖获得病原微生物,经灭活后2.在体内停留一个时期,增作为抗原优殖产生大量抗原,从而产生广2.能杀灭任何可能污染的生谱免疫物性因子点3.免疫效果较牢固,可形成3.可制成多价制品局部和全身免疫4.较稳定,易于保存运输4.可采取自然感染的途径进行免疫1.在体内有毒力返祖的潜在1.在灭活过程中可能损害或危险性改变有效的抗原决定簇2.可能形成潜在感染或传播2.产生免疫效果维持时间缺3.疫苗中有可能污染不利的短,不产生局部抗体点因子3.可能产生毒性或潜在的对4.不稳定,不易保存和运输机体不利的免疫反应5.病毒可能干扰免疫4.需多次注射,需抗原量大,成本高第三节联合疫苗的发展与展望当代疫苗的发展趋势是简化免疫接种,增强免疫效果,提高预防接种效益。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基因工程疫苗不断出现;蛋白质提纯技术的进步,纯化的亚单位疫苗为联合免疫提供了有利条件,还可将不同抗原偶联制成结合疫苗;应用基因工程6···试读结束···...

    2022-10-06

  • 《现代疫苗设计原理》姜平,李祥瑞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现代疫苗设计原理》【作者】姜平,李祥瑞主编【页数】201【出版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12【ISBN号】7-109-06174-4【价格】18【分类】疫苗-研究【参考文献】姜平,李祥瑞主编.现代疫苗设计原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12.图书目录:《现代疫苗设计原理》内容提要:本书以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免疫学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发展现代新型免疫中有关免疫机理、病原体致病机理以及重组活载体疫苗的载体等问题,可为新型疫苗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现代疫苗设计原理》内容试读第一章免疫记忆与致病性和疫苗保护效果的关系在初次免疫中,免疫反应的产生遵循下列规则,即当宿主再次接触病原时,更有能力预防疾病发生。接触过抗原的T、B淋巴细胞可以长期存在,在再次遇到相应抗原时,可以产生免疫记忆反应。众所周知,初次B-、T一淋巴细胞反应与抗原再次攻击所引起的免疫反应不同。免疫记忆这一术语被用于区分二次和初次反应。初次反应中,记忆细胞对特异性抗原和非特异性信号产生应答而逐渐形成记忆功能。尽管对记忆或回忆反应的细胞或分子机理知之甚少,但已经产生了许多成功的疫苗。然而,在控制许多重要疾病中,传统疫苗已显现出明显缺陷。同样,现代疫苗也面临巨大挑战,包括(1)对那些自然接触病原后诱导的免疫不能控制的疾病进行免疫保护。(2)延长疫苗免疫力的持续时间。(3)保护黏膜表面。(4)有效预防小儿和成人急性疾病。我们必须将保护性免疫的产生机理与疾病致病机理的有关知识相结合,运用各种独立的技术(如分子生物学,配方,细胞生物学,遗传致弱等)预防那些传统疫苗不能控制的疾病。本章将阐述在疫苗设计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一、致敏细胞(educatedcell)调节免疫记忆反应免疫记忆通常在初次免疫后相当长时间内有能力对抗原产生更强的二次反应。这一原理是疫苗免疫的基础,其细胞与分子机理正逐渐被阐明[1~6]。一般认为,二次免疫反应的效应细胞群来自特定的T、B细胞亚类。这些特定的细胞亚类在初次感染中形成,称为记忆细胞(memorycell)。之所以称为记忆细胞,是因为它们由初始细胞分化而来。初始细胞可以产生初次反应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与初始细胞相比,记忆细胞通常能更快地产生免疫反应,它定居于特定的组织中,抗原识别能力和效应功能更强。这些特性均在初次反应中获得。必须强调的是,诱导记忆反应并不一定对二次感染产生免疫保护。正象Doherty2]所指出的那样,免疫记忆是一个可数量化的生物学整体过程,而对再次感染所致疾病的免疫保护机制也极为复杂,两者必须加以区别。二、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感染与产生功能性免疫之间的时间间隔对疾病病理变化的发展极为关键。因此,激发二次免疫反应的速度对控制二次感染及其扩散至关重要。下面将简述与加速免疫反应相关的细胞及分子机制。1.效应细胞比率长期增加有证据表明,在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能够对抗原起反应的前体细胞(recurorcell)的比率高于初次反应。运用有限稀释分析法(limitigdilutioaalyi)计数接触抗原过程中前体细胞的数目,已在多种模型中证明了这一现象[2]。计算抗体生成细胞(atiody-roducigcell)数[3,4],可以研究B细胞的比率。测定细胞增殖、细胞因子产生、或细胞毒性能够确认T细胞的比率。这些研究表明,初次免疫反应后前体细胞的比率大大增高。通过对富集的CD4+细胞的计数,证明仙台病毒(Sedaiviu)感染后病毒特异性记忆细胞的比例大约为1:400,而初次感染鼠前体细胞的比率为1:10005]。还有报道[6]表明,用可溶性蛋白(KLH)加佐剂免疫后,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增加20~50倍,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前体细胞比率也有类似·2止(retig)T细胞需要很强的刺激,而抗原活化的记忆细胞对刺激的反应更强。但是,无论是原始或静止细胞,还是记忆细胞,均需T细胞辅助。记忆B细胞所需要的辅助较低,它们受到少量抗原刺激即可增殖,且只需少量辅助T细胞和少量淋巴因子。记忆细胞反应能力被全面增强还表现在它们不需要太严紧的抗原提呈细胞。这一点在T细胞受体(TCR)转基因小鼠中得到证明。在T℃R转基因小鼠中,所有抗原特异性转基因细胞均属于静止或原始细胞表现型[2],只有当抗原提呈至树突状细胞(dedriticcell)或活化的B细胞时,原始T细胞才对之起良好反应。原始转基因T细胞对由未活化的巨噬细胞或静止期B细胞提呈的抗原反应性很差。与之相对,静止B细胞或巨噬细胞可有效地再刺激静止记忆细胞和活化的效应细胞。一些细胞具有较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PC)功能,可能与表面受体的表达有关。这些表面受体可与T细胞受体(TCR)刺激信号一起成为协同刺激因子,其中包括B7(后面将讨论)。在即使是抗原由非AP℃提呈时,活化过的记忆细胞也能识别抗原,这一点必定依赖于T细胞的表型特征,而这些表型特征是T细胞在初次免疫反应中获得的。这样,在开始与抗原接触过程中所传递的信号,使记忆T细胞做好了准备,以至于所需的再次刺激强度变低。也有可能,在初次反应中的活化,是生发中心克隆选择和B细胞体细胞突变(omaticmutatio)所引起,并导致抗体成为更有效的B细胞抗原受体[23]。二次反应与初次反应的全部B细胞类群不同[24~2],支持了上述观点。有人推测[28),在初次反应中,随着抗原浓度的降低,只有具有高亲和性(highaffiity)受体的B细胞被选择并被扩增。在生发中心,表达高亲和性Ig的变异细胞更能成功地与滤泡树突状细胞(FP℃)表面免疫复合物中的抗原竞争性结合[29,30]。只有那些与抗原具有高亲和性的克隆被选择[31~33]。高亲和性抗原结合细胞被选择后进人记忆库中或进一步分化为浆细胞。目前,正在对指导细胞进人这些路径的信·5·号进行研究。经由CD40传递的信号促使小静止淋巴细胞发育。这些小静止淋巴细胞的表型似乎与B细胞相似[34~36]。所有这些观察表明,对抗原的有效识别是形成免疫记忆的关键,而非特异性辅佐细胞在这一活化过程中居中心地位。这样,初次反应中传递的信号对淋巴细胞进行活化,使再次反应从质和量上有别于初次反应。3.黏附分子、归巢(homig)分子和复合受体分子的表达发生变化记忆细胞各亚类的移行与原始细胞极为不同。原始细胞相对均匀地移行至二级淋巴组织[38],但很少定居于其它淋巴器官。相反,记忆细胞移行很不一致。在某种情况下,就特定的二级或其他淋巴组织而言,移行因组织而不同[39,40]。积累的大量资料表明,原始细胞、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倾向于经由不同的组织移行,这是因为淋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黏附分子不同。对绵羊淋巴细胞的分析揭示,正常皮肤T细胞几乎全部是记忆细胞,相反,输出血管内T细胞(其中大多数取自内皮小静脉)大多数为原始表型[38,41,43]。用啮齿动物和绵羊所进行的研究表明,来自内脏的淋巴细胞倾向于移行回内脏,来自皮肤或淋巴结的倾向于移行回皮肤或淋巴结[44~46]。用皮肤淋巴细胞抗原(CLA)所做的试验揭示,细胞因子在训练淋巴细胞更有效移行中可能起作用。CLA是一低聚糖,仅由与皮肤有关的记忆或效应T细胞表达,其配体(E选择蛋白,E-electi)倾向存在于皮肤部位[39,4ol。最近的研究表明,在体外试验中,在白细胞介素-2(IL2)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少量L6(但不是大量的其它细胞因子)存在时,活化未接触抗原的T细胞,可导致CLA表位表达水平的稳定提高,以及结合E选择蛋白的能力增强[48]。这些观察使人们认为,细胞因子微环境通过修正淋巴细胞归巢受体(homigrecetor)及其配体的表达和功能,进而在免疫细胞的分布中起关键作用[49]。·6…···试读结束···...

    2022-10-06

  • 《抗寄生虫疫苗》(英)泰勒(A.E.R. Taylor),(英)马勒(R. Muller)著;王捷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抗寄生虫疫苗》【作者】(英)泰勒(A.E.R.Taylor),(英)马勒(R.Muller)著;王捷译【页数】212【出版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08【ISBN号】14048·4808【价格】1.05【分类】寄生虫-疫苗疫苗-寄生虫【参考文献】(英)泰勒(A.E.R.Taylor),(英)马勒(R.Muller)著;王捷译.抗寄生虫疫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08.图书目录:《抗寄生虫疫苗》内容提要:《抗寄生虫疫苗》内容试读一、抗疟疫苗J.H.L.Playfair设想使用疫苗方法使人类免于疟疾的威助,经过近50年时断时续的努力,近年来无疑地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其主要原因在于1.认识到化学治疗控制原虫和媒介的局限性:2.长期感染疟疾的成年人明显地表现出有效免疫力影3.疫苗接种使实验动物具有对致死性疟疾的抵抗力;4.最近建立了人体恶性疟原虫血液期连续培养多5.研究基金会,特别是世界卫生组织通过热带病的“特殊规划”,给予研制疟疾疫苗的优先权。然而,与此相反,仍有一些困难有待克服,如:6.使用疫苗的类型尚未确定影7.佐剂的选择影8.原虫“逃避”免疫反应的可能性影9.存在有害(病理性的)免疫的危险性多10.在热带地区使用各种疫苗经常遇到的生产、安全试验及运输等方面的问题;11.需要的免疫应答的确切类型尚不了解。近来有些书籍在这些方面作了专题评论(Cohe和Mit-chell1978,Richard1977,Mitchell1977),本文并不打算与上述评论竞争,仅对上述各方面加以补充并依次作简单的讨论,特别是最后一点缺乏肯定的免疫方向。依我看-1在推理方面主要的空白之一是从动物斌验到人群的实际疫酋接种的问题(多半是以经验为根据的)。(一)化学治疗控制一位偶然出访非洲的游客,因服用抗疟药而未患疟疾。人们也许会对这种过分谨慎感到多此一举,但在越南有近十万美军感染疟疾以及100多人死亡的事实应足以引起深思了,而这些人都曾在监督下服用了最昂贵的药物(Cafield,1972)。如果把受疟疾威胁的人口的数量(仅非洲约有4亿)与众所周知的蚊子和原虫均有产生抗药性的能力等加以衡量的话,问题的重要性就显得更为突出·了(Bruce-Chwatl1978)。(二)人类的免疫力死于疟疾的主要是5岁以下的儿童。疟疾流行区的成人大多不出现原虫血症或严重症状。一旦他们在国外作6个月的短期旅行再返回时,往往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Maegra-ith1974)。这清楚地表明了这是一种适应性免疫,但持续时间很短。,这种抵抗力至少是部分来自免疫力,已被Cohe等第一次证实(1961),即获得免疫的成人的IgG能使患急性恶性的儿童原虫血症降低。这个著名的实验可看作是疟疾免疫学新时代的开端。(三)动物疫苗接种这里不准备一一列举疟疾的实验动物模型,在这些实验动物体内某种形式的疫苗接种已经生效(参阅Cohe和Mitchell1978Nuezweig等1978)。通过接种,2小鼠幸免于伯氏鼠疟源虫(P.飞erghei),小鸭幸免于鹇疟原虫(P.lohurae),罗猴幸免于诺氏疟原虫(P.kowlei)致死性感染。这种能使正常动物免于致死性的疟疾感染所产生的心理学方面的效果,增强了免疫学家对疟疾的兴趣。由于生活史的复杂性以及动物饲养中后勤工作的种种原因,使每个研究人员的研究工作只局限于某一个宿主,有限的几个种,甚至往往是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而已。因而不那么容易比较不同疫苗的价值,这一事实仍是国际会议上争论激烈的问题。本节着重讨论动物试验中出现的一些带有鼓舞性的情况,困难方面另将考虑。疟疾的特点是免疫应答有3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子孢子期、红内期及配子期。1,用子孢子接种近代,最早研究子孢子作为一种免爱原的是Nuezweig和她的同事(1967)。他们发现经照射的子孢子能使小扇幸免于活子孢子致死性的感染,这个试验结果已被其它研究人员(Beaudoi等1976)所证实。解剖蚊子的唾液腺,取得75000个子孢子,再用8~15千拉德的X射线或Y射线照射,作单次静脉注射可获得部分的保护作用,反复注射效果更好。除了短小棒状杆菌(Corye-acieriumarvum)外,迄今没有任何比它更好的佐剂(Nudezweig等1978)。保护作用比较好,但都不是种特异性,而完全是期特异性,即血液期不受影响。就保护作用而言,脾脏并非主要的,只要接种疫苗有足够效力(Sita-ly等1976),但T细胞倒是不可缺少的(Sitaly等1977)。虽然早已表明保护作用是抗体介导的,现在看来同样包括一种细胞介导的成分,可能在肝脏内起作用,这已表明经照射的子孢子可能引起暂时性的肝脏感染(Sitaly3为免疫原进行了-系列广泛的试验(1itchel1等1974,1975)。这种方法有几个优点:裂殖子的感染期短暂(不到1小时),不须将裂殖子杀死或灭活,裂殖子可自然地从红细胞内释出,大大地减少了红细胞膜的污染,也简化了抗原的分漫析(Cohe1979)。理论上的不利条件是:作为免疫攻击的靶子,裂殖子在生活周期中暴露的时间很短一实际上仅仅几分钟而已。业已证明裂殖子疫苗对防制恒河猴的诺氏疟疾与夜猴的人类恶性疟疾非常有效,但这种效果只有在与弗氏完全佐剂同时使用时才显示出来。裂殖子在使用方面的优点是经过冰冻或冻干仍能保持其免疫原性(Mitchell等1977)。最初看来这些疫苗似乎仅仅产生抗裂殖子的抗体,这种抗体具有阻止裂殖子穿入红细胞的能力,但由于阻断抗体和保护作用之间在特异性上的某些差异(原虫变异株)以及难以解释需要分支杆菌作佐剂的原因(Butchel】等1978),从而诱导出这样的设想,即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也在起作用(Cohe1977)。与猴的接种效果相反,裂殖子疫苗对小鼠的效果比上述的含虫红细胞疫苗效果差。由此可见,小鼠和猴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不可避免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对于人类疟疾,究竞哪-一个是较好的模式,~或都确实与人疟有关?4.用血液期原虫的亚细胞组分接种由于疟原虫的数量多以及获得不受污染的疟原虫的困难,给疫苗的生产、使用和安全等方面提出重要的问题。因此人们很自然地会考虑使用更精制的制剂。可惜事与愿违,这样的“疟原虫抗原”的效果比上述的粗制品要差得多。原虫被压力或超声等粉碎,能产生与原虫寄生细胞相似一6···试读结束···...

    2022-10-06 王薇 疫苗

  • 疫苗的应用与发展》陶炳根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疫苗的应用与发展》【作者】陶炳根主编【页数】561【出版社】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07【ISBN号】978-7-5091-2662-2【价格】65.00【分类】疫苗-研究【参考文献】陶炳根主编.疫苗的应用与发展.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07.图书封面:图书目录:《疫苗的应用与发展》内容提要:本书共分3篇36章,328节,从疫苗的发展简史、疫苗的理论和管理、疫苗的应用和疫苗的发展等方面系统地对各种疫苗作了详细的介绍,尤其是对疫苗的应用作了详细的描述。《疫苗的应用与发展》内容试读第一篇理论与管理一第1章疫苗发展史一、疫苗的出现及概念17世纪70年代我国明代就开始了接种人痘预防天花的实践,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早有关疫苗防病的文字记载。古人在“以毒攻毒”的思想指导下,创造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其基本方法是从感染天花后的恢复期病人或症状比较轻的病人身上,挑取水疱、脓疱和痘痂内容物并保存1个月左右待其干燥,然后将人痘研蘑成粉给健康人鼻内接种。一般在接种后的第6天开始发热,第7天会有高热,随后于第9天和第10天全身发疹。以后逐步退热和退疹并获得了抵抗天花的免疫力。接种人痘也可造成死亡,病死率一般在1%左右。据记载,我国在明代隆庆年间(1567一1572),人痘已经广泛使用,并先后传到俄国、日本、朝鲜、‘土耳其以及英国等欧洲国家,甚至于18世纪初还传到了北美。人痘的发明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然而人痘中天花病毒的毒力并未减低,因而接种人痘的危险性很大,健康人反而会因为接种了人痘而患天花,甚至死亡。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发明的人痘比英国乡村医生琴纳(Jeer).发明的牛痘要早几百年,然而在疫苗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却木如牛痘的主要原因。接种人痘,实际上是一次轻型的天花感染。由于人痘毒力较强,在受种者中发生天花或因其死亡者不乏其人,并可引起天花的传播。因此,欧洲在推广使用时曾遭到非议。有人尝试用其他方法来代替人痘,人们从实践中发现患过牛痘者不会再患天花。1768年,Sutto和Fewter写了一篇《牛痘能预防天花》的论文,提交伦敦医学会,未能发表。1769年JotBoe在德国观察到挤牛奶女工能受到保护而不感染天花。1774年BejamiJety记载对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事实。1781年,Nach曾描述了牛痘的自然史和它通过挤奶女工的手在牛群中传播的方式,提出接种牛痘的方法。但这些观察都不够完整和系统,或者未及时发表,在当时未引起注意。直到1798年琴纳发表关于接种牛痘的著名调查报告后,才为后来研制和使用牛痘苗提供了最早的科学依据,并把免疫预防推向了一个新纪元。-3-第一篇理论与管理牛痘苗于19世纪初期传入我国。1805年,英国医生皮尔逊首先在澳门接种牛痘,并在广州刊行《种痘奇法详悉》一书,其后广东省南海人邱熹推行牛痘接种并著《引痘略》。由于我国有接种人痘的基础,所以很快在我国推广。1828年北京设种痘公局,1852年获津潭保杀堂(后谗名褓赤牛痘局),湖南、河南等省也先后设牛痘局施保牛痘。1919年,我国开始建立实验室大量生产牛痘苗。1926年,齐长庆分离出天花病毒并连续传代减毒,获得了我国的天坛株痘苗毒种。抗日战争期间,李严茂克服种种困难保存了该毒种,使之沿用至我国天花消灭。卡介苗从1921年首次给一名新生儿经口服途径进行免疫,婴儿服用疫苗后无任何不良反应。这名婴儿在其母亲死于肺结核病后与患有结核病的外祖母一起生活,虽然他与结核杆菌有密切接触,但是在他的一生中却没有患结核病。20世纪20年代以后,卡介苗的使用由口服改成了皮内注射,至今已在182个国家和地区,对40亿的儿童接种了卡介苗。根据WHO扩大计划免疫的要求,现在每年仍有1亿多的新生儿接种卡介苗。人类在与疾病斗争的漫长过程中,逐步研制了许多疫苗。传统疫苗包括:①以杀死的细菌或病毒颗粒为抗原的死疫苗;②经减毒但仍有保持免疫源性的活疫苗:③减毒的细菌毒素即类毒素疫苗。这些疫苗在防病过程中起了而且还在起着重要作用,天花在全球的消灭即为明显的例子。但是,实践中发现有些疫苗不良反应太大,有些疫苗效果不理想。为解决这些问题,随着化学、生物化学、分子遗传学和免疫学的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出现一些新类型疫苗,如高度纯化的蛋白质疫苗;,多糖体及多糖与蛋白质结合疫苗;基因重组疫苗,包括重组后再提纯的疫苗和直接以弱毒细菌或病毒为载体而使用的疫苗:DNA疫苗;多肽等大分子的合成疫苗。总之,经过2个世纪的实践和努力,21世纪的人类将享受更为全面的免疫接种。胎儿期,母亲接种疫苗可预防诸如B群链球菌和呼吸系统合胞病毒(RSV)等感染,为婴幼儿提供被动免疫。适合要幼儿的儿童联合疫苗将包括DTaP-H-PV-反应球菌-脑膜炎球菌以及其他抗原组分。对于少儿,其包括麻疹-腮腺炎-风疹-水痘。学龄前儿童被推荐使用鼻内流感疫苗、口腔变异链球菌疫苗和加强的三联疫苗.(MR)。青少年注射STD疫苗用于预防人免疫缺陷病毒、丁型肝炎病毒(HDV).HSV-2感染,孕前疫苗将使胎儿免受后继的巨细胞病毒或细小病毒感染。青年人可接种幽门螺杆菌疫苗,老年人可接种流感、肺炎和带状疱疹疫苗。另外,旅行者疫苗和地方性疾病疫苗可用于预防腹泻和媒介传播疾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疫苗也有了新的概念。既往把以细菌制备的制剂称为“菌苗”,把病毒与立克次体制备的制剂叫“疫苗”,以细菌代谢产物毒素制备的制剂叫“类毒素”。随着有效抗原逐渐被纯化和提取,同时基因重组抗原、甚至将来的人工合成抗原等大量出现,致使难以用抗原类别进行疫苗的命名。因此,:那些具有抗原性、接种机体后可以产生特异的自动免疫力、可抵御其针对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的制剂,按国际惯用名称统称为“疫苗”。现将有关疫苗按启用年代、型别以及其针对传染病名称归纳见表1-1。-4第1章整苗发展史表1-1人用疫苗使用情况启用年份疫苗名称(型别)针对传染病名称1721“人痘”(活天花病毒)天花1798牛痘苗(“天然减毒”痘苗病毒)天花1885狂犬病疫苗(减毒活的或灭活病毒)狂犬病1896伤寒疫苗(灭活全菌)伤寒1896霍乱疫苗(灭活全菌)霜乱1897鼠疫疫苗(灭活全菌)鼠疫1903痢疾疫苗痢疾1923白喉疫苗(部分纯化的甲醛脱毒类毒素)白喉1926百日咳(灭活全菌)百日咳1926破伤风疫苗(部分纯化的甲醛脱毒类毒素)破伤风1927卡介苗(活减毒BCG株)结核1936黄热病疫苗(活减毒病毒)黄热病1936流感疫苗'(灭活全病毒)流感1938斑疹伤寒疫苗(灭活全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1943流感疫苗(灭活完整病毒)流感1955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灭活病毒)脊髓灰质炎1957狂犬病疫苗(灭活病毒鸡胚培养)狂犬病1958钩端螺旋体疫苗钩端螺旋体病1961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减毒活病毒)脊髓灰质炎1962炭疽疫苗炭疽病1963麻疹疫苗(灭活或活减毒病毒)麻疹1967腮腺炎疫苗(活减毒病毒)腮腺炎1969风疹疫苗(活减毒病毒)风疹1971麻疹一腮腺炎一风疹三联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1972流脑疫苗(纯化多糖A和C型)流脑1974乙脑疫苗(灭活病毒)乙脑1976狂犬病疫苗(灭活、人二倍体、细胞培养)狂犬病1977肺炎球菌肺炎疫苗(14价纯化多糖)肺炎球菌肺炎1980腺病毒肺炎疫苗(活减毒病毒)腺病毒肺炎1981乙型肝炎疫苗(灭活、血源)乙型肝炎1982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纯化A、C、Y、W135型多糖)脑膜炎球菌脑膜炎1983乙脑疫苗(活减毒病毒)乙脑1983水痘(活减毒病毒)水痘1984肺炎球菌肺炎疫苗(23价纯化多糖)肺炎球蘭肺炎1986乙型肝炎疫苗(灭活菌、重组菌)乙型肝炎1987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多糖-白喉类毒素结合菌)B型流感第一篇.理论与管理(续表)启用年份疫苗名称(型别)针对传染病名称1992甲肝疫苗甲型肝炎1996出血热疫苗肾综合征出血热1998轮状病毒疫苗小儿腹泻2001麻疹一腮腺炎二联疫苗麻疹和腮腺炎2001麻疹-风疹二联疫苗麻疹和风疹二、疫苗的革命(一)微生物学时代和第一次疫苗革命l9世纪中叶,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Pateur)为了解决发酵工业所遇到的困难和预防危害人类和家畜健康的烈性传染病,经过研究发现;空气中徽生物的污染造成了有机物质的发酵与腐败,而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引起了传染病的流行。在发酵工业的生产过程中,只要严密消毒,杜绝外界微生物的污染,肉汤和麦酒都不会腐败变质,从而证明有机物中是不可能自然产生微生物的。继巴斯德后,德国医生郭霍(Koc)从观察炭疽病原菌的特性和生长开始,发明了细菌染色方法、固体培养基以及实验性动物感染等手段。这些实验方法的发明,使得自1875年后的短短10余年间,'发现了数十种人类和动物疾病的病原菌。19世纪末的一个重大发现是证实了可滤过的撤生物,即病毒也能引起感染。病毒不仅比细菌小,更重要的是病毒需要寄生于活细胞中才能完成它本身的复制。1889年,首次发现人畜共患的口蹄疫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不久,引起脊髓灰质炎、麻疹、天花和黄热病的病毒被相继发现。到了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利用组织细胞培养和敏感动物接种,并辅以电子显傲镜、超速离心、免疫荧光和免疫电镜等新技术,先后发现和分离出以百计的能引起人类和家畜传染病的病毒。疫苗之父巴斯德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不仅在于他证明了微生物的存在,而且是他史无前例地用物理、化学和微生物传代等方法有目的地处理病原微生物,使其失去毒力或减低毒力,并用他们作为疫苗给人接种而达到预防一批烈性传染病的目的。在19世纪的最后二三十年,一个又一个被相继发现的细菌被认为是引起人类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罪魁祸首,例如霍乱弧菌、鼠疫耶尔森菌及伤寒杆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和结核杆菌。郭霍发明的在固体培养基上分离细菌纯培养物的方法为巴斯德研制疫苗铺平了道路。巴斯德建立了免疫预防的原则,他在接种程序中,首先使用彻底减毒的细菌以保证安全性,随后再用低毒细菌加强免疫来增加免疫原性。巴斯德于1881年5月5日在法国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公开实验。实验的成功使得炭疽疫苗短时间内在法国被广泛使用,至1882年初,共有7.9万头绵羊被兔疫,并获得了良好的保护效果。人类于1884年首次大规模使用疫苗来预防霍乱。1891年根据巴斯德的疫苗原则,-6-···试读结束···...

    2022-10-06 epub出版物 epub编辑

  • 《寻找遗失的疫苗美杜莎!》(韩)李金姬著;(韩)崔惠仁绘;千太阳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寻找遗失的疫苗美杜莎!》【作者】(韩)李金姬著;(韩)崔惠仁绘;千太阳译【丛书名】出发!知识探险队【页数】153【出版社】北京:现代出版社,2014.05【ISBN号】978-7-5143-1168-6【价格】28.00【分类】疫苗-少儿读物【参考文献】(韩)李金姬著;(韩)崔惠仁绘;千太阳译.寻找遗失的疫苗美杜莎!.北京:现代出版社,2014.05.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寻找遗失的疫苗美杜莎!》内容提要:韩国优秀少儿科普读物,少年韩国好书奖获奖作品,韩国教育部推荐图书。共15本,从生、化学、物理、植物、宇宙、太空、微生物等科学的哥哥细微角落入手,为刚刚接触科学的孩子们展示奇妙的科学世界。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几个小朋友的奇妙探险故事,讲述了小学生应该知道的科学原理。《寻找遗失的疫苗美杜莎!》内容试读边玩u边学小学4、5、6年邵一课外秘箱出发知0识探起以寻找遗失的微生物[韩]李施著〔韩]崔惠仁给干太阳译疫苗美牡莎!齿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版权登记号:01-2013-1514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寻找遗失的疫苗美杜莎!1(韩)李金姬著;(韩)崔惠仁绘;千太阳译.一北京:现代出版社,2014.3(出发!知识探险队)ISBN978-7-5143-1168-6L.①寻…Ⅱ.①李…②崔…③千…Ⅲ.①疫苗-少儿读物V①R979.9-49中国版本图书馆CP数据核字(2014)第037854号双叶!入A智用小区一可8量:外斗忍可碧置,叫导小晋头外斗TextCoyright©2010yol子(李金姬,LeeKuemhee)llutratioCoyright©2010y到ll(崔惠仁,ChoiHeai)】Allrightreerved.ComlexChieeCoyright2014yMODERNPRESSCO.,LTD.ComlexChieelaguageeditioarragedwithSigogaCo..Ltd.throughEricYagAgecyIc.出发!知识耀临队—寻找遗失的疫苗美杜莎!作者[韩]李金姬绘者[韩]崔惠仁译者千太阳责任编辑赵海燕出版发行现代出版社通讯地址北京市安定门外安华里504号邮政编码100011电话010-6426732564245264(传真)】网址www.1980xd.com电子邮箱diahiyeu@ia.c印刷北京画中画印刷有限公司开本710mm×1000mm1/16印张9.75版次2014年5月第1版2014年5月第1次印刷书号ISBN978-7-5143-1168-6定价28.00元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出发!0识深险以寻戈贵失的微生物疫苗美杜莎!目录作者寄语…6登场人物…81.生活在树林里的孩子…10好奇心嘭嘭!知识探险队!·显微镜是什么?|微生物啊,指的就是这个!·20寻找吧,微生物猎手!·安东尼·范·列文虎克·242.陌生的客人…26好奇心膨喊!知识探险队!·有关原生生物·34寻找吧,微生物猎手!·拉扎罗·斯帕兰扎尼…363.巴斯德研究所…38好奇心膨膨!知识探险队!·有关细菌的各个方面|细菌爷爷一古细菌·46寻找吧,微生物猎手!·路易斯·巴斯德·484.新认识的小伙伴…50好奇心嘭嘭!知识探险队!·很小很小很小的病毒引病毒为什么会来到我们的身边|猎捕细菌的噬菌体·60寻找吧,微生物猎手!·罗伯特·科赫·645.意外收到的信…66好奇心嘭嘭!知识探险队!·不可思议的两面派一霉菌霉菌的亲戚们·74寻找吧,微生物猎手!·爱德华·詹纳·786.博士、队长和小孩…80好奇心嘭喊!知识探险队!·梦想着征服全世界的疾病引新的病原体一阮毒体·90寻找吧,微生物猎手!·埃米尔·冯·贝林·947.百年之交的朋友…96好奇心嘭嘭!知识探险队!·微生物们的游乐场一人体·104寻找吧,微生物猎手!·埃黎耶·埃黎赫·梅契尼可夫·1068.福尔贝尔Fervere饭店…108好奇心膨膨!知识探险队!·伟大的厨师一微生物|隐藏在泡菜中的科学|腐烂和分解者·116寻找吧,微生物猎手!·罗纳德·罗斯·1209.“美杜莎”的真相…122好奇心嘭嘭!知识探险队!·我们是相互帮助的好朋友引生活在泥士中的微生物,都在做什么事情呢?·132寻找吧,微生物猎手!·保罗·埃尔利希·13410.梦想着新的世界…136好奇心膨嘭!知识探险队!·建造绿色地球的微生物·146寻找吧,微生物猎手!·亚历山大·弗莱明…1505作者寄语大家认识田螺姑娘吗?曾经有一个年轻人独自生活在一个小村庄里,那个时候出现了田螺姑娘,她给那个年轻人洗衣服做饭收拾房子。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田螺姑娘,大家还记得吗?就像这个故事讲述的那样,说不定有人希望自己也能有一个田螺姑娘呢。如果田螺姑娘能替自己做作业,替自己学习的话,自己就能尽情地出去玩耍了。事实上,我们的确拥有这样的一个田螺姑娘。虽然这个田螺姑娘不像大家希望的那样会帮自己做作业或者替自己上课,但是能给我们制作美味的食物,把我们周围的环境收拾得干干净净,还能保护我们的身体,甚至能治疗一些疾病。“她”就是微生物。我说微生物就是田螺姑娘,大家是不是觉得我在说谎呢?我想应该有一些小伙伴们摇着头,认为我只是在一派胡言。这个反应非常正常,因为一提到微生物这个词,大家头脑中想到的都是让食物变质或者给身体带来伤害的细菌。但是与那些有害的微生物相比,给人体带来帮助的微生物种类更多哦。···试读结束···...

    2022-10-06

  • 《病毒、微生物和疫苗 医药简史之旅 传染病》(意)克拉拉·弗朗塔莉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病毒、微生物和疫苗医药简史之旅传染病》【作者】(意)克拉拉·弗朗塔莉著【丛书名】漫游科学探索之路·青少年科学素质养成书系【页数】101【出版社】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6.01【ISBN号】978-7-304-07341-1【分类】疫苗-青少年读物-微生物-青少年读物-病毒-青少年读物【参考文献】(意)克拉拉·弗朗塔莉著.病毒、微生物和疫苗医药简史之旅传染病.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6.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病毒、微生物和疫苗医药简史之旅传染病》内容提要:本书为科普读物,读者对象为12岁以上青少年读者,讲述了在几个世纪的变迁中,人类对疾病理解的转变,对传染病病因的认知过程,展现了人类是如何通过科学探索与传染病斗争并战胜它们的艰难过程。《病毒、微生物和疫苗医药简史之旅传染病》内容试读导言个以狩猎和采集浆果为生的原始部落中,一旦有人生病,就可能会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病人因触怒神灵而被惩罚:另一种是病人被邪恶的鬼魂附体。那时候,不论病情如何,唯一能解救病人的办法就是将他带到巫师那里,让巫师通过魔法仪式安抚神灵或是用“驱魔术”赶走附在病人身上的恶鬼。巫师还会为病人做一个护身符。那个时代得病的人不多但患者的死亡率却很高,即使身体健康的人也会因猛兽袭击或因战争而失去生命。但是当人们开始耕种田地、饲养家畜并建立村落时,茹毛饮血的生活得以改善,人们的寿命得以延长。与此同时,却有更多的人开始生病,有时,疾病会给一个人甚至整个村落带来沉重的打击。与家畜的接触带来了更多的传染病,在一个人口众多的村落里,疾病感染者很容易将疾病传染给其他人,只需想想人畜粪便的问题一也许疾病正是通过粪便迅速传播的。但那个时候,人们还是认为疾病是由超自然原因引起的。疾病的概念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在几个世纪中又是如何演变的?确切地说,病人是确实存在的,可是疾病是什么呢?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医生这一职业的?那时候,医生和巫师是共同存在还是医生取代了巫师呢?他们又是怎么知道如何治疗疾病的?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这本书会循序渐进,带你进入探索医药史的时光隧道,重现人类对医药学认知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通过一步一步的探索,虽然人类不能治疗和预防所有疾病,但如今已经攻克了很多传染性疾病。最初的医生现存化石的研究表明,许多国家及种族(包括史前人类)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用手术来治疗疾病。但今天我们却无法得知当时的巫师和德鲁伊①究竟使用了什么药物使病人康复。他门治疗病人时使用的巫术和各种仪式也与他们一同被深埋于地下,消逝在尘封的历史之中。神灵、神话与信仰古埃及人在防腐②方面的实践,或许催生了各种带有治疗功效药膏的发明。众所周知,古埃及人崇拜伊姆霍特普③,他不仅是一位医生,在天文学、建筑学方面也有建树一他设计并建造了首座金字塔。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文化处于全盛时期,在艺术与哲学领域诞生了理性精神。理性精神为后来长达几个世纪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最初人们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神灵的震怒或是受行星的影响。后来,古希腊的哲学家在理性精神的基础上,探究导致疾病发生的自然原因。但古希腊人也并没有将所有的超自然因素排除在诱发疾病的原因之外。例如,在神话《俄狄浦斯王》中由于俄狄浦斯④①德鲁伊,在凯尔特神话中,具有与众神对话的超能力。德鲁伊不仅是僧侣,也是医生、教师、先知与法官。德鲁伊在凯尔特社会中地位崇高,阶级仅次于诸王或部族首领。②此处防腐主要指代木乃伊的制作。③伊姆霍特普(Imhote)是一位古埃及的神,事实上他是一位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一法老左塞王的宰相。伊姆霍特普同时也是一位祭司、作家、医生和埃及天文学及建筑学的奠基人。伊姆霍特普雕像。他大④俄狄浦斯,文学史上典型的命运悲剧人物,是希腊神话中底比斯的国王约生活在公元前2800年。这拉伊奥斯和王后约卡斯塔的儿子。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尊雕像收藏于巴黎卢浮宫。娶了自己的母亲。最初的医生3俄狄浦斯的传说一段神谕预言道,底比斯城俄狄浦斯聆听斯芬克斯的国王拉伊奥斯与王后约卡斯塔的儿子会杀死父王并娶母后为斯芬克斯长着女人的妻。为了防止预言真的发生,儿头,狮子的身体,雄鹰的翅子生下后就被捆起双脚,遗弃到膀;从非洲来到底比斯城恐丛林之中。婴儿被一个牧羊人救吓那里的居民。起并被带到科任托斯国国王波里玻斯那里。波里玻斯国王和墨洛柏王后因为没有孩子,所以很高兴地领养了他。他们为婴儿取名为俄狄浦斯,意为“肿胀的双脚”。俄狄浦斯长大后,得知了那段恐怖的预言,他决定离开科任托斯,防止灾难降临到父王和的逆天行径招致底比斯城被一场恐怖的瘟疫席卷。母后身上。然而他却不知道,波里玻斯和墨洛柏并不是他的亲生我们可以说,这不仅是一部气势磅礴的神话,同时,也是父母。他开始流浪,快到底比斯古希腊人致力于将日常观察联系到一起,寻求合理解释的理性城的时候,在一段狭窄的小路精神的伟大结晶。上,迎面而来一辆马车,里面坐的是他的至亲一将他遗弃的亲生父亲。因为狭窄的道路只能容纳一人通过,他们开始争吵,争吵中俄狄浦斯杀死了马车上的人他的亲生父亲—拉伊奥斯。当俄狄浦斯到达底比斯城希波克拉底后,发现那里的居民一直遭受着斯芬克斯的生命威胁:当居民们接近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时,她会让来者猜一个谜语,没有人能猜得出答案,最后斯芬克斯会将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年一前377年)是第一位医学思想他们无情地吃掉。最终,俄狄浦被记载并流传下来的医生。在他去世之后,他的思想主宰了医斯猜出了谜语,打败了斯芬克斯,斯芬克斯从盘踞的悬崖上坠学界约有20个世纪。希波克拉底出生于一个医生世家,相传他落。进入底比斯城后,俄狄浦斯是“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后代。但我们无法知道阿斯克勒被当作底比斯的解放者,受到隆重的欢迎并被加冕为国王。俄狄庇俄斯是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为了纪念希波克拉底,人浦斯并不知道自已的身世,很自们建立了“医治神庙”,病人们可以在神庙中得到医治。但当然地遵从惯例,与拉伊奥斯的遗时人们到底使用了什么医疗手段,现在还是个谜。希波克拉底孀约卡斯塔王后成婚。当一场骇人的瘟疫降临到底比斯城时,先的另一创举是:他提出了医生的行为规范与誓言。直至今天,知提瑞西阿斯为俄狄浦斯揭示了在许多国家,如果想成为专职医生,必须朗读“希波克拉底誓原由:瘟疫是由俄狄浦斯弑父娶言”并宣誓。例如,“无论患者之国籍、种族,凡需医治者,母的逆天行径引起的。得知这一结果,约卡斯塔崩渍自杀,而俄吾必医之。”等等。狄浦斯也自毁双目,从此离开底比斯城。4病毒、微生物和疫苗■■■四液学说为了解释疾病的发生,希波克拉底在其著作《论人的本性》中从保持健康必须的几大条件出发,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想保持健康,就必须保证维持身体运转的四种体液的平衡:心脏产生的血液、肝脏分泌的黄胆汁、脾脏分泌的黑胆汁和脑部分泌的黏液。每个人的四种体液比例都不相同,这也决定了每个人的性格:血液偏多的人尖刻、残暴;黄胆汁偏多的人比较易怒;黏液偏多的人冷漠、迟钝;黑胆汁偏多的人则优郁四种体液的平衡同样也取决于外部因素。事实上,四种体液也对应构成世界的四种元素:寒性的“土”、干性的“气”、湿性的“水”、热性的“火”。四种体液的性质与四种元素相对应,即冷、干、湿、热,如下图所示:黄胆汁血液黑胆汁湿冷黏液最初的医生5每个患者的病情都是不同的血液是湿热的,黄胆汁是干热的,黑胆汁是干冷的,黏液是湿冷的。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生病是由吃的食物、呼吸的空气或者其他因素导致四种体液不平衡而造成的。通常,身体可以以汗水、尿液及痰液等形式排出体液,但如果四种体液无法达到平衡,这时就需要医生介入,来判断到底哪种体液过少,哪种体液过多。只有这样,医生才能选择合适的药方治疗疾病—对应病症,选择与过盛体液性质相反或能补充缺乏体液的药材。因此,希波克拉底认为,如果疾病是由四种体液不平衡导致的,那么每个患者的病情都是不同的。当然,医生从先前病例中获得的经验是相当重要的,但对每个病人还是需要相当慎重,必须研究每个病人的特点、平时接触的环境以及病人对治疗的适应能力。治疗手段应仅限于调整机体平衡,如合适的食疗方法或对应相关病症的冷水浴法和热水浴法。一副文艺复兴时期描绘希波克拉底的画像。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年生于希腊科斯岛,长寿,卒于公元前377年。6病毒、微生物和疫苗···试读结束···...

    2022-10-06 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 微生物传染病有哪些

  • 疫苗和免疫接种手册》庄汉澜,牟兆钦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疫苗和免疫接种手册》【作者】庄汉澜,牟兆钦编著【页数】161【出版社】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01【ISBN号】7-80020-999-7【价格】9.00【分类】疫苗(学科:手册)预防接种(学科:手册)【参考文献】庄汉澜,牟兆钦编著.疫苗和免疫接种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01.图书目录:《疫苗和免疫接种手册》内容提要:本书在详细介绍了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目前使用的各种疫苗的性能、效果、适应证、禁忌证等进行了全面阐述。《疫苗和免疫接种手册》内容试读第一章论“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黄帝内经》中即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记载。预防工作的内容很广,包括环境卫生、食品卫生、消除传染源、消灭老鼠、医学昆虫等媒介宿主、药物预防、疫苗接种预防等。历史经验已证明疫苗接种在预防多种传染病中起着关键作用,疫苗接种是控制、消除有关传染病的最方便、经济、有效的一项重要措施。采用疫苗接种防病、灭病已是各级领导、广大防疫、医务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共同的心声。但是预防接种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强、管理水平要求高、技术操作要求符合规范的系统工程,涉及疫情管理、免疫策略,组织管理,计划制定,疫苗质控,接种实施,效果评估等内容,彼此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只有各个环节协同配合,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一、预防接种的目的和重大意义预防接种是用免疫手段将预防传染病的抗原(疫苗、类毒素)或抗体(免疫血清)等多种制品,通过适宜途径(皮内、皮下、肌肉、口服、气溶胶)种入人体(机体)模拟一个轻度的自然感染或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以诱发、促使机体处于免疫状态,产生自动或被动免疫力。从而增强个体和群体的对抗相应传染病的能力,以达到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控制或消除相应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和流行的目的。1人类在同传染病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发现了免疫预防传染病的方法。从1876年琴纳发现痘苗预防天花至今已逾百年。历史经验证明,在预防多种传染病中疫苗接种起着关键作用。如全球普遍接种痘苗,进而消灭天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破伤风类毒素的免疫效果得到肯定,伤员的破伤风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低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军中破伤风发病率从一次大战中的13.4/10万降至0.447/10万;大力推行WH0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儿童接种计划,使小儿麻痹这一不可治的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并有望消灭;现又提出控制和消除麻疹的计划。随着人们对预防制品的渴求,人们在与传染病作斗争的进程中疫苗的质量和品种也不断提高、发展和增加。据WHO估计每年有近400万儿童死于麻疹、风疹、B型流感嗜血杆菌(H)感染、乙肝病毒感染,这些都可被现有的疫苗预防。由于疫苗是通过提高机体对相应病原的特异性免疫力而起预防作用,所以疫苗无论在控制烈性传染病鼠疫、炭疽、霍乱等的传播,还是在常见病、多发病、甲、乙肝炎、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等传染病的防治方面起到其他防治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物制品事业也得到积极的发展。生物制品在防病、治病、保獐人民健康、保证战争和祖国建设的胜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国内目前推行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为例,据一些地区调查报告10岁以下儿童HB抗原携带率由免疫前的10%左右下降至1.2%左右,在北京、上海等地区则降至0.41%,成绩颇为显著。预防接种工作的重大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由此可见。40年代抗菌素问世,医药界依赖药物来控制传染病,预防接种逐渐被冷落。进入80年代,由于抗生素滥用,耐药株病原不断出现,给药物控制、治疗传染病蒙上阴影。同时生物技·2术进入分子水平,随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深入,多种病原的致病原理和机体防御机理逐渐被人们认识。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巴斯德时期建立的疫苗制备原理获得了改进和创新,结合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的运用,多种新型疫苗制品如肽苗、基因工程苗、DNA苗等被研制出来。过去效果、安全不理想的疫苗得到了改进。疫苗接种方法改向易被人们尤其是儿童接受的口服途径,疫苗生产工艺经过改进和创新,已转向大规模自动化生产,疫苗工作出现了新的转机。80年代中期国外学者提出“疫苗学”这一新学科。当今疫苗的应用已突破传染病范畴,指向预防肿瘤、寄生虫病、免疫病、遗传病等多种领域;免疫接种的革命时代来临了。二、疫苗接种发展史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类一直在与传染病作斗争。早在千年之前中国民间已有种人痘衣和人痘浆预防天花的记载。此法虽危险,不完善,但被传到中东、欧洲。这是预防天花的先导。l796年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EdwardJeer)根据挤牛奶妇不患天花这一现象,采用痘苗病毒预防天花获得成功,开创了较安全、合理、可控条件预防人类传染病的先例。近代免疫学奠基人巴斯德于1881年用高温方法培养出炭疽减毒株,成功地用于家畜预防,创立用减毒方法制造疫苗的原理,为弱毒活苗的免疫保护奠定了里程碑。接着,又于1885年研制出人用减毒狂犬疫苗,这是第一个人工研制的人用疫苗,并使人们认识到疫苗将在人和家畜的某些疾病防治方面起到其他手段所不能相比的作用。开创了免疫预防由经·3验阶段向科学阶段发展的过程。出于安全考虑,19世纪90年代疫苗研制转向灭活苗(除卡介苗),直至本世纪50年代活疫苗又重新引起重视。20世纪初期,大量灭活疫苗被研制出来,包括细菌、病毒和半纯化、脱毒的细菌毒素(类毒素),有些至今仍在广泛应用,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伤寒、霍乱菌苗等。1949年病毒组织培养成功,使病毒疫苗研制领域发生革命,不但病毒可大量连续获得而且可以通过连续培养而减毒。1955年,Salk首先研制出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1962年,Sai制出人用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可口服接种,从而控制了小儿麻痹症。不久针对麻疹、腮腺炎、风疹的活减毒苗也相继地被研制出来。自1977年10月26日索马里报道最后一例天花患者后,全球再没有发现天花病例。1979年12月“全球消灭天花证实委员会”21位委员签名证实全球消灭了天花。从琴纳发现疫苗到全民普遍接种痘苗消灭天花历时18年,中国也在1961年消灭了天花。这一人类采用预防接种手段与传染病作斗争的伟大胜利也为人类消灭其它传染病提供宝贵经验和光辉前景,预计不久只有人类是唯一宿主的、可防不可治的小儿麻痹症也将被大规模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而消灭。现在预防接种工作者又满怀信心地提出消除麻疹的计划。1974~1987年间针对三种细菌病原,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和B型嗜血流感杆菌(H)的高度提纯荚膜多糖苗研制成功,为联合多价菌苗的制备和使用奠定了基础和开辟了应用前景。本世纪70年代基因工程原理和技术应用到疫苗研究领域,1986年批准通过第个应用DNA技术构建的人用乙肝疫苗,为控制和降低乙肝病毒的发病率,提供了有效手段。采用免疫球蛋白控制传染病的被动免疫手段几乎与疫苗·4·研究平行发展,1892年德国首先有白喉抗毒素商品,不久破伤风抗毒素也问世,接着是抗狂犬病、气性坏疽血清。这些抗血清都来自马匹免疫血清,会发生危及生命的血清病,于是进行了消化、提纯以降低异体蛋白,研制出精制品。目前,发达国家已采用超免疫人源血浆,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成本原因仍采用马源血浆来研制被动免疫生物制品。表1-1人用疫苗年表启用日期疾病名称疫苗型别1721天花“人痘”活天花病毒1798天花“天然减毒”痘苗病毒1885狂犬病“不同程度”减毒活的和灭活病毒1896伤寒灭活全菌1896霍乱灭活全菌1897鼠疫灭活全菌1923白喉部分纯化的福尔马林脱毒类毒素1926百日咳灭活全菌1926破伤风部分纯化的福尔马林脱毒类毒素1927结核活减毒BCG株1936黄热活减毒病毒1936流感灭活全病毒1938斑疹伤寒灭活全普氏立克次体1943流感灭活完整(whole)病毒1955小儿麻痹灭活病毒1957狂犬病灭活病毒,鸭胚培养1961小儿麻痹活减毒病毒1963麻疹灭活病毒和活减毒病毒1967腮腺炎活减毒病毒·5···试读结束···...

    2022-10-06 手册百度百科 手册怎么编写

  • 《层状双氢氧化物作为DNA疫苗载体实验机理研究》李昂,汪世龙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层状双氢氧化物作为DNA疫苗载体实验机理研究》【作者】李昂,汪世龙著【丛书名】同济博士论丛【页数】132【出版社】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05【ISBN号】978-7-5608-6972-8【价格】50.00【分类】疫苗-研究【参考文献】李昂,汪世龙著.层状双氢氧化物作为DNA疫苗载体实验机理研究.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05.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层状双氢氧化物作为DNA疫苗载体实验机理研究》内容提要:本书讨论了不同镁铝比例、不同粒径的LDH对树突状细胞的作用并探讨其分子机制,在此基础上,研究选用了最佳镁铝比例和最适粒径的LDH作为DNA疫苗的载体,合成LDHDNA复合疫苗,观察其体内的免疫效果。《层状双氢氧化物作为DNA疫苗载体实验机理研究》内容试读第章绪论1.1概述在疫苗和免疫治疗领域遇到的两个最大的挑战,一是激发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潜能来针对在一般情况下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慢性疾病;二是在单次疫苗注射后即能激发有效免疫应答的疫苗。最近在疫苗研究领域的策略,主要集中在研发可以有效将抗原运输至树突状细胞(DedrticCell,DC)的载体。树突状细胞是非常有效的抗原提呈细胞,在激发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中起关键作用。树突状细胞在内吞抗原后,经过胞内的加工处理,同时遵循抗原提呈的内源或外源性抗原提呈途径,将抗原肽和MHC-I类分子或者MHC-Ⅱ类分子结合提呈至细胞表面,最后使CD4+T细胞或者CD8+T细胞活化。所以,发展以树突状细胞为靶向的疫苗递送系统,在疫苗的开发和利用上具有无限的潜力.[1-4幻目前为止,以树突状细胞为靶向目标而设计的疫苗分为体外(xvivo)和体内(ivivo)两种策略。体外的策略包括:在体外先将树突状细胞搭载抗原肽,转染带有抗原表达基因的表达载体,或者将树突状细1—层状双氢氧化物作为DNA疫苗载体实验机理研究胞和肿瘤细胞进行融合。[5-]也可以在体外对树突状细胞进行刺激,提高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度,接着再将这些处理过的树突状细胞回输至动物或人体内,达到增强特异性免疫,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体内策略包括:将抗原和特异性识别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的抗体融合,将所制备的融合蛋白免疫动物,或者将抗原表达基因和D℃表面受体结合的配体表达基因共同重组于质粒或者病毒的表达载体内,因此基因疫苗免疫动物。但是总的来说,无论是体内还是体外策略都存在明显的弱点。对于体外策略,虽然树突状细胞的靶向性较高,树突状细胞在体外也确实可以进一步成熟,有利于其输入体内后可以发挥刺激T淋巴细胞活化的效应,但是整个处理过程非常复杂,费用较高。另外体外处理过程中容易发生细菌的污染,这对于将此树突状细胞再次回输入体内存在潜在的感染风险。对于体内策略,由于不管是蛋白疫苗还是基因疫苗在体内运输时,都存在被降解和无法有效突破体内屏障而被免疫细胞有效摄取的瓶颈。[811口生物材料药物载体为解决体内策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潜在方法。可用于药物递送的载体,常用的有脂质体、多聚合物的微球、有机纳米颗粒,等等。可降解的有机多聚物,如聚乳酸、聚乙酯、多聚赖氨酸,等等,是常用的材料.[12,13]有些材料对H值和离子强度敏感,这些材料通常在被树突状细胞或者巨噬细胞内吞后,由于胞内H环境和离子环境的改变,会在胞内降解。另外,有些材料可以实现自我组装,这些材料可以搭载DNA和蛋白。DNA和蛋白类疫苗搭载于这些生物材料内,可以受到这些生物材料的保护,免受体内存在的大量DNA酶和蛋白酶的降解。当它被免疫细胞内吞后,会在胞内降解,释放出DNA或者蛋白。DNA可以在胞内表达出相应的蛋白后,遵循内源性提呈途径与MHC-I分子结合,从而刺激CD8+T细胞的活化。而蛋白在胞内降解后遵循外源性提呈途径可与MHC-Ⅱ类分子结合,最终刺激CD4+T细胞的活化。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有些生物材料本身就具有佐剂样的效—2第1章绪论■应,可以直接刺激树突状细胞的活化,增强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度,从而可以增强免疫反应。这些生物材料除了携带抗原性DNA或者蛋白外,还可携带可以识别树突状细胞表面受体的特异性抗体和相应的配体,从而完成靶向性定位。[14,15]1.2以生物材料作为疫苗载体的特性1.2,1生物材料作为抗原运输载体以生物材料作为抗原的输送载体实际上已经研究了将近20年,但是将其改造成能够以树突状细胞为靶向的抗原输送载体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研究热点。16,1]近来研发的这些生物材料都致力于能够延长其在体内的半衰期,增加其被树突状细胞有效摄取的机会。抗原物质被包裹在生物材料内部,可以在被树突状细胞摄取前抵御体内蛋白酶和核算的降解。在被树突状细胞处理、提呈抗原前生物材料载体要能够被树突状细胞有效摄取。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有很强的对外源性物质的摄取能力。它既可以直接吞噬坏死和凋亡的细胞,也可通过表面受体介导完成对带有相应配体抗原的吞噬和内吞。已有研究报道,树突状细胞可以对脂质体和有机多聚物完成内吞。[1820]其对这些生物材料吞噬效率与材料本身特性有关,比如材料的大小、表面电位等等。能被树突状细胞有效摄取对作为抗原载体非常重要。对于蛋白抗原,直径在1~5m时比可溶性蛋白抗原更能被树突状细胞摄取。内吞通常发生于可溶性物质和直径小于50m的物质.[21,22]而吞噬通常是指对那些直径大于500m的物质完成的内吞。目前常用于抗原载体的PIGA,可以携带蛋白和核酸类抗原,而它所形成的颗粒均可以被树突状细胞通过吞噬作用而有效内吞。[2326]利用树突状细胞表面表达的凝集素样受体(lecti-一3一层状双氢氧化物作为DNA疫苗载体实验机理研究likerecetor),可以将凝集素搭载于生物材料载体的表面,从而使树突状细胞可以更加高效、特异地对生物材料载体进行吞噬。完成对抗原物质的吞噬后,树突状细胞就要对内吞的抗原进行加工处理和提呈。[27,8]对这些抗原的处理可以通过内源性途径、外源性途径或者交叉途径进行。通常外源性物质内吞后所形成的内体很快就会和溶酶体融合,内体内的抗原或者生物材料在各种酶以及酸性物质作用下会迅速降解。在溶酶体内降解产生的多肽会最终和MHC-Ⅱ类分子结合而遵循外源性抗原提呈途径.[9]为了使外源吞噬的抗原也能通过内源性抗原提呈途径,Murthy等给生物材料载体上带有可酸降解的巯基,当此种材料被吞进内体后会破坏内体,使抗原物质释放至胞质内,从而可以进入溶胶体内,在内织网内和MHC-类分子结合。因此对生物材料的改造和处理可以控制抗原在运输、吞噬以及提呈各个环节,从而达到调控免疫应答的目的.[30,31](a))atlachmetTargetigDC-ecificCoiugatioofmolecularrecetorwithAdagerigaltomature(e.g.ati-CD11e)DC(e.g.threughTLR)Iteraizatiothroughecector-meditededocyioi(e.gmaoerecatorH-eitiveolymerdirutedo0me自odrele自geatigeitccytolam图1~1纳米疫苗载体的输送和与树突状细胞相互作用-4第1章绪论■1.2.2生物材料可以作为佐剂不管是蛋白、多肽还是DNA本身都不能有效地激活树突状细胞,而增强相应的免疫应答。所以在免疫机体时通常要用到佐剂。[32]佐剂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它可以刺激固有免疫应答系统,激活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从而可以诱导出长效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以磷酸铝和氢氧化铝为疫苗的佐剂被美国FDA认可以来已经使用了六十多年。[33]铝佐剂能增强机体免疫反应目前认为主要是它可以使抗原沉积在细胞表面,有利于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它也可以激活补体系统。虽然它被证明是安全的,但是在诱导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方面效果仍然偏弱。[34]近年来又有一些可以直接刺激AP℃的佐剂正在临床前实验。这些佐剂包括脂多糖(LPS)和细菌CPGDNA。这些佐剂都被称为“危险信号”,它们可以直接和表达于树突状细胞表面的Tol样受体结合。这些佐剂和To1样受体结合后可以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它直接的反应就是上调表达树突状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如CD80、CD86、MHC分子等。同时也促进树突状细胞分子分泌炎性细胞因子,如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35)然而尽管这些佐剂在动物体内被证明有效,但仍表现出了一定的毒副作用,如可以导致免疫功能亢进、感染性休克等,所以不是应用于临床的理想佐剂。其他类型的佐剂如MF59和QS-21,虽然在欧洲已经被允许部分进入临床应用,但是仍然存在安全性方面的担忧。因此发展既安全又有效的新一代佐剂是现在疫苗研究领域的热点。[36]目前正在研究的一些生物材料尤其具有疏水基团的材料体现了天然的佐剂效应。Huter等[37,38]在研究有机聚合物的佐剂效应时发现,这些有机聚合物的佐剂效应的强弱与聚合物中疏水基团的大小有关。虽然这些聚合物佐剂效应的机理还不是很清楚,但是它们很有可能与-5层状双氢氧化物作为DNA疫苗载体实验机理研究Toll样受体(TLR)以及补体系统等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39,40]现在研究生物材料的佐剂效应大都集中在其对树突状细胞的作用上。虽然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可以有效摄取外源性物质,但是要想激发有效的免疫应答必须依赖成熟的树突状细胞。体外实验显示,将PLGA和多聚赖氨酸作用于树突状细胞,可以上调树突状细胞表面CD80,CD86和CD40的表达。[38,4)促进其成熟的机制不是很清楚,但很可能和树突状细胞表面的TLR有关。比如和TLR4结合的配体结构中都含有疏水基团。另外疏水基团也存在于核酸中。而单链和双链的RNA就可以结合TIR7和TLR3.[4244]肺的表面活性蛋白(SP-A,SP-D)也具有疏水基团。由此,SeogadMatziger推测疏水基团的存在是TLR配体可以激活树突状细胞的关键。[45)根据这个推测,多聚物中的疏水基团可以与树突状细胞表面的TLR直接结合并且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活化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在设计疫苗载体时,考虑材料的疏水性是有必要的。[46]体内实验表明,单纯用可以激活树突状细胞的生物材料作为载体不能充分激发相应的免疫反应。所以有必要联合其他的佐剂。[4?]VBroekhove等在用脂质体作为抗原载体时发现,只有在搭载抗原的同时再联合LPS或者干扰素(IFN-g)才能诱导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效应。也有研究同时搭载从沙门菌中提取的脂多肽于脂质体上时可以诱导有效免疫反应。其他的方法也可以将这些佐剂吸附于生物材料的表面。吸附于表面的优势是增加了材料的疏水性,避免了载体在运输途中被降解.[48,49]这当中对PEG的研究最多,通过对PEG的修饰可以使其搭载多种生物分子。生物材料的佐剂效应使其作为疫苗佐剂又增加了优势,但是对于它可以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和活化的分子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要阐明材料的疏水性是否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些生物材料发挥佐剂效应是否通过树突状细胞表面TLR来完成。[50-53]一6···试读结束···...

    2022-10-06

  • 《不得不种的疫苗》(英)安妮·鲁尼文;(英)安契姆图;高伟,李芝颖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不得不种的疫苗》【作者】(英)安妮·鲁尼文;(英)安契姆图;高伟,李芝颖译【丛书名】身边的科学真好玩【页数】32【出版社】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0【ISBN号】978-7-5337-6790-7【价格】15.00【分类】疫苗-儿童读物【参考文献】(英)安妮·鲁尼文;(英)安契姆图;高伟,李芝颖译.不得不种的疫苗.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0.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不得不种的疫苗》内容提要:《不得不种的疫苗》内容试读N导读把尖细的针扎进幼儿身上听起来不那么美妙,可疫苗接种的确就是这种“残忍之事”。仅需要把针刺入身体一小会儿,就能换来天大的好处一让一个人免于患上可怕的致命疾病。要知道,这些疾病曾经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这种交换听起来还是蛮公平的,对吧?疫苗接种是将少量导致某种疾病的安全致病源注入身体,这样一来,你身体的抗病机制就会积极行动起来,找出应对这种疾病的方法,但实际上它们并不需要真正采取行动,因为那并不是真正的感染。然而,如果你以后真的遇到这种疾病,身体就会知道如何采取行动。例如,假如你接种了小儿麻痹症和麻疹疫苗,或是其他疫苗,以后就不会得相应的疾病了。你的身体认识这些疾病,所以在这些疾只痛一下下哦。病源人侵你的身体时,就能立即行动起来,积极防御,使你不会患上这些疾病。因而,以后如果你不得不被刺上一针,请面带微笑,因为这可能会救你一命哦!1我门为什么会生病?免不了生病。身体功能异常,或是微生物造成的感染会引起疾病。我们生病时,常常会伴有诸如发热、呕吐、疼痛、咳嗽和喷嚏这些症状。有一些症状是由微生物直接引起的,但也有很多症状是身体为对抗感染而做出的反应。大多数疾病由细菌或病毒引起,少部分由真菌或寄生虫引起。我们已经研发出能预防细菌和病毒感染的疫苗,而针对真菌和寄生虫的疫苗尚处于研发阶段。啊啊啊嚏!四大罪魁祸首细寄生虫病毒真菌细菌、寄生虫和真菌都是生物。细菌是病毒是一团裹在蛋白质外壳内的遗传物质,因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一类生物,寄生虫通常生此它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生物。真菌有大有小,活在其他生物体内,获取营养。小的有酵母菌,大的则有蘑菇和羊肚菌。2细菌比病毒的体你也能行!积大得多。细菌先于病毒被人类发现,因为它预防感染的最佳们在显微镜下更易被方法就是勤洗手。疫观察到。病毒虽小但也苗接种能让你摆脱许同样致命。有些细菌要多疾病的困扰,但并比病毒大100倍呢!非能摆脱所有的疾病。洗手能有效地清除企图进入你身体里的细菌和病毒。病毒细菌身体接触能传播疾病。咳嗽和喷嚏也是疾病传播的途径。人体的体液,例如血液,同样可能携带疾病。细菌不需要寻找伴侣组成家庭。它们通过复制身体的关键部分来有些感染仅仅影响繁殖。被复制的两个身体的局部,另外一些则细胞内的DNA部分分别到达细菌能够自行复制。会让全身遭殃。的两端,并最终一分细胞由一个分裂为两个。为二。病毒需要借助外力来繁殖。它们生活在寄主的细胞内,病毒病毒的这些细胞破收集并复制用于自向细胞注DNA和蛋白成分渐渐裂,病毒蜂我繁殖的化学物质。组合在一入自己的质外壳在细胞起,形成一拥而出。它们将细胞变为“病DNA内复制形成。个个病毒。毒复制工厂”。3身体如何抵抗疾病?割伤或抓伤你的身体时刻都在提防着能引起感染的“入侵者”。当细菌或病毒攻破细菌身体的防线,身体就会自动做出反击。身体的这种防卫机制称为免疫系统。受到威胁时,先天免疫系统就会酝酿第一波攻势。它会以任何异物为目标。你吸入粉尘后咳嗽就是这个道理。当然,第一步是识别你身体的第一道防线是遍布全身的皮哪些属于身体组织而哪些不属于。肤和黏膜(比如鼻子和嘴巴里黏黏的那一层),它们能阻止微生物进入人体。割伤和抓伤是这道防线上的漏洞,这就是我们要清洁并覆盖伤口的原因。吞噬细胞属于白细胞,它们能将入侵者活活吞掉。它们包围入侵者,将人侵者牢牢困在吞噬体里,然后它们往里面注入化学物质以摧毁入侵者。它们是身体先天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吞噬体吞噬细胞入侵者围困入侵者的吞噬体4你也能行!发热、发炎、肿痛是先天免疫系统发热并不一定是坏事。虽然的反应,有利于免疫发热会让你感到难受,但它确实系统发挥作用,使它能帮助身体战胜微生物。但请遵杀死部分细菌。照医生的嘱附,因为体温过高也23当病毒感染是十分危险的。身体细胞时,这些受感染的细胞看上去跟正常细胞没什么两样,所以吞噬细胞不自然杀手细胞被感染的细胞会对其做出反应。但其他的白细胞,如“自然死亡细胞杀伤”细胞,它就能识别出受感染的细胞。它们会在受感染的细胞上钻个口子,注入化学物质,从而杀灭病毒。000对花粉和猫风湿性关节炎是因免疫系适得其反!如果免疫系统太等东西过敏,是身统功能紊乱造成的关节部位疼勤于生产对抗感染的化学物质,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把它们当痛。免疫系统错误地把关节部其带来的坏处会大于好处。在有成威胁造成的。位的软组织当作人侵的细胞,些情况下,这些化学物质会毒害所以攻击并摧毁它。身体,并带来更严重的病痛。5···试读结束···...

    2022-10-06

  • 疫苗工程学 第2版》窦骏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疫苗工程学第2版》【作者】窦骏主编【页数】438【出版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08【ISBN号】978-7-5641-5154-6【价格】68.00【分类】疫苗【参考文献】窦骏主编.疫苗工程学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疫苗工程学第2版》内容提要:本书分两篇,前十章为总论篇,介绍了疫苗研究历史、对人类的贡献和面临的挑战,疫苗研制的理论、技术、流程、应用、计划免疫、市场管理及疫苗相应法规等,并提供了新疫苗研究和开发的新技术和新信息。从第十一章至第三十章为各论篇,按细菌类疫苗、病毒类疫苗、真菌类疫苗、寄生虫类疫苗、肿瘤疫苗等分类,介绍了对预防艾滋病、肝炎、结核病、疟疾、SARS、禽流感等传染病的新疫苗研究进展。本次再版特别对肿瘤疫苗、结核疫苗、治疗性疫苗、寄生虫类疫苗等做了较大幅度修改,使其更具新颖性和可读性。《疫苗工程学第2版》内容试读总论篇第一章绪论回顾人类的生存史,历史上曾经威胁人类生命的烈性传染病已得到了有效控制,人类的平均寿命在逐渐延长,您知道其中的奥秘吗?面对各种新现和再现的传染病对人类生存的威胁,若您想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您有何种对策?如果您很茫然,那么请打开疫苗学绪论,您会从中找到答案,悟出可行的预防策略。第一节疫苗学概述人类的天性之一是对瘟疫怀有巨大恐惧,本能地想方设法来预防或阻止瘟疫的传播。尽管古代社会对瘟疫缺乏科学认识,但在长期的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预防瘟疫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以毒攻毒”的观念。天花(mallox)曾是人类历史上的烈性传染病,是人类生存的主要杀手之一。在欧洲17世纪中叶,患天花后的死亡者达30%。我国早在11世纪宋朝已有吸入天花痂粉预防天花的传说。在公元17世纪的70年代明代,已有接种“人痘”预防天花的正式记载。经验告知人们,将沾有疱浆的患者衣服给正常儿童穿戴,或将天花愈合后的局部痂皮磨碎成细粉,经鼻给正常儿童吸入,可预防天花。这些方法经陆上丝绸之路西传至欧亚各国,经海上丝绸之路东传至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国家。例如,英国1721年流行天花期间,曾以少数犯人试种“人痘”预防天花获得成功,但因当时英国学者的保守,加上该法有一定的危险性未予推广,到1840年,终止了将天花病人的结痂接种到人的危险方法。用“人痘”预防天花就是基于“以毒攻毒”的认识,对以后人类寻求预防天花的方法有重要的影响。如在l8世纪后叶,英国乡村医生EdwardJeer(爱德华·琴纳,1749一1823)观察到牛患有牛痘(cowox),局部痘疹酷似人类天花挤奶女工为患有牛痘的病牛挤奶,其手臂部亦易得牛痘,但却不得天花。于是他意识到接种牛痘可预防天花。为证实这一设想,他将牛痘接种于一位8岁男孩手臂,两个月后,再接种从天花患者来源的痘液,受者局部出现手臂疱疹,未引起全身天花。1798年他公布了论图1-1琴纳接种牛痘图文,把接种牛痘称为“Vacciatio”(拉丁语中,牛写为Vacca),即接·3·疫苗工程学种牛痘预防天花。在琴纳年代,人们全然不知天花是由天花病毒感染所致,而他在实践中总结发现的种牛痘预防天花,既安全又有效,是一划时代的发明。接种牛痘在19世纪初至中叶,在欧洲广泛推广。从此,疫苗的研究蓬勃发展,为人类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贡献。现已公认,疫苗是利用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经过严格复杂的技术工艺制造的生物制品。通过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相应感染性疾病的目的。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疫苗的研究、制造、检定、使用和管理已经成为一门具有特色的独立学科疫苗学(vacciology)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科学,是集病原生物学、传染病学、免疫学、病理学、化学、药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和统计学为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传统的疫苗学以预防感染性疾病为主,包括人用疫苗学和兽用疫苗学,主要用于健康人和家畜。由于人类与疾病斗争和社会的需要,随着上述各学科的发展,近年来出现了治疗性疫苗,如抗肿瘤疫苗、抗感染疫苗和免疫避孕痘苗等。广义而言,治疗或短期用的抗血清免疫球蛋白也包括在疫苗学之中。此外,尚有“鱼疫苗”,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报道,鱼类有免疫反应。后来抗生素的应用成为预防疾病的主要措施,直至70年代由于化学治疗的抗药性及价格较贵,鱼疫苗又再度兴起,近年已成为疫苗学的一个分支。回顾和研究疫苗的产生、研制、开发、使用和管理等,将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书以论述人用疫苗为主,对疫苗的研制、开发、使用、管理、市场和主要相关理论、技术及各种常用疫苗予以介绍。第二节疫苗学发展简史疫苗的应用使多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或瘟疫得到消灭或控制,拯救了数亿人生命,在医学史上是最为广泛和有效的保障健康办法。从这一角度而言,疫苗学对人类的贡献是任何一学科都难以与之相比的,但疫苗学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也面临重大的挑战。一、疫苗学发展经验时期人类历史早期就有了对疾病和免疫的记载,经过长期的实践,疫苗的研究逐步完善,才使得多种疫苗能在人类广泛使用。(一)人类对免疫的记载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生、医药的先驱Hiocrate认为,疾病不是由于神秘和不可思议的影响所致,而是由于气候和大气的影响干扰了体液。用现代医学分析他的观念是不妥的,但他的贡献是建立了根据观察和试验而作科学推论的原则。公元前2世纪古罗马著名医生Gle,他的医学和哲学著作进一步推动了流行病学的革命。他认为大气的变化、个体的易感染性以及某种程度上接触感染(源)对流行病均起作用。这种模糊的观念直到19世纪法国巴斯德时代才被人们所接受。公元前1世纪人们曾认为喝鸭致死量感染后的鸭血能防病。约1个世纪后,Elder建议用。4第一章绪论疯狗的肝治疗狂犬病。非洲曾以同类的某些物质免疫预防蛇毒及其他毒物,而在中国则很早就有“以毒攻毒”的说法。人患天花病愈后可获得免疫,这是人类最早有关免疫的知识,记载在公元前590年。在印度波斯曾用经皮肤接种的方式,即将粘有感染材料的棉花敷于划破的皮肤上,并保持一年;在波斯也曾有吞食结痂的记载。当然这种原始的“免疫”措施未能有效控制当时的天花流行。(二)爱德华·琴纳的贡献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经过长期观察,认为牛痘即牛的天花(cowmallox),可以保护人的天花。正如前述,琴纳的试验证明,轻微的牛痘可以预防人的天花,所有这些被接种牛痘的人以后接种天花均无反应。但琴纳的论文却被当时英国皇家学会拒绝,理由是无充分证据。1798年,他自费出版的论文受到圣乔治医院著名医生GeorgePearo的重视,并证实了琴纳的发现。(三)免疫接种在全世界展开琴纳的论文发表两年之后,美国哈佛大学医生BeiamiWaterhoue在推行免疫接种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曾被称为“新世界的琴纳”。他坚持免疫接种的改革事业,并保持着与从未相见的琴纳的友谊关系,后来Jeffero总统任命他为美国国家疫苗学研究所的联邦疫苗代理人。19世纪初,法国、丹麦、瑞典、俄国和德国等国家开始免疫接种牛痘苗预防天花。二、疫苗学发展实验时期(一)巴斯德减毒活疫苗给免疫学带来了黄金时代琴纳的工作全凭经验,但他并不知种牛痘能预防天花的机制。法国的化学家巴斯德(LouPateur,1822一1895)对疾病产生和恢复的机制很有兴趣,他的研究工作使他成为现代免疫学的创始者,也使后来的郭霍和德国学派有可能进一步发展观察技术,发现致病微生物。巴斯德在创建细菌发酵和疾病的理论后,用减毒的微生物制成鸡霍乱菌疫苗。起初从病鸡分离到的标本接种到健康鸡,健康鸡很快死亡;当他休假回到实验室后,用已存放两周的培养物给鸡接种时,发现并不产生典型的疾病,大量的鸡恢复了健康。一次偶然的机会巴斯德发现强毒细菌给接种过减毒细菌存活下来的鸡再次接种,这些鸡只发生轻微的症状而全部存活。巴斯德将鸡霍乱病原培养物在室温长期放置而减毒,这种疫苗曾用于很多农场的动物,使鸡霍乱疫苗被广泛应用。1881年巴斯德借鉴了兽医学家加热或以碳酸处理炭疽感染动物的血制造羊用粗制疫苗方法,采用了减毒纯培养物,进行了温度、氧及其他物理因素对细菌影响的试验,并与医学界和兽医界合作,将炭疽杆菌培养于42~43℃,制成人工减毒活菌苗。巴斯德并未忘记伟大的先驱者琴纳,将用于免疫的炭疽培养物称为“vaccie(疫苗)”,活的减毒炭疽疫苗在法国使用几年后,羊的发病率从10%降至1%,牛的发病率从5%降至0.35%。1885年巴斯德研制了狂犬减毒活疫苗,在刚要开始研究复杂的疫苗时不幸残疾,但他并未放弃对狂犬减毒活疫苗的研究。他首次将这种很小的在病犬的脑、脊髓生长的病原体命名为“病毒(viu)”,意思是简单的毒物,当时尚不知病原体是狂犬病病毒。巴斯德将病原体经兔脑传代,亦能获减毒株,制成减毒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不仅预防了牲畜间的严重传染病,使畜牧业得到发展,且预防了人的多种传染病。被巴斯德减毒活疫苗接种过的疯狗咬伤的人,狂犬病发病率为1%,而未接种过减毒活疫苗的疯狗咬伤的人,发病率高达15%一20%。为纪念他·5·疫苗工程学的成绩,1888年创立了巴斯德研究所。(二)微生物学奠基人之一:郭霍德国医生郭霍(RoertKoch,1843一1910)和巴斯德被公认为是微生物学奠基人。郭霍在确认传染病的病原体方面做了杰出贡献。他发明了将细菌固定于玻片并干燥和用染色的方法,能更精确地在显微镜下对细菌进行观察。他还发明了培养基,可从病人排泄物或其他标本中分离出单个的菌落。经过一系列实验,他提出了确定病原菌的标准,即著名的郭霍法则(Koch'otulate),即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而不存在于健康个体中;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到纯种;该纯培养物接种到一个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郭霍法则在当时对鉴定病原菌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奠定了研究微生物致病性的基础。由郭霍和他带领的一大批学者相继发现了许多对动物和人体致病的病原菌,如结核杆菌、霍乱弧菌、脑膜炎奈瑟菌、痢疾志贺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杆菌等。郭霍和他的助手们将结核杆菌及代谢产物给动物注射,实验动物出现炎症,甚至溃疡,郭霍认为可能是机体清除细菌的防卫和免疫反应,而未感染过结核杆菌的动物无反应。郭霍等曾试图以此作为疫苗,虽然他们未成功,但旧结核菌素至今仍用于诊断结核病。当时他已注意到迟发性过敏现象,这一发现对基础免疫的研究有重要的启示。(三)死疫苗对死疫苗的研究始于1892年,英国细菌学家AEWright的兴趣主要集中在马耳他热和伤寒。在那个年代对疟疾、结核和伤寒等引起发热的疾病不易区别,更不可能区别伤寒和副伤寒。Wght以活的和死的伤寒菌苗在猴和自己身上进行试验,导致他发烧数周。后来他集中于死菌苗研究,53℃杀死伤寒菌培养物,再加0.4%来苏水。虽然这种疫苗局部和全身反应仍很重,但对机体有保护作用。(四)毒素和抗毒素免疫法国著名临床医生PierreBretoeau于l825年成功进行了第一个咽喉手术治疗,他亲眼目睹了朋友的4个病儿中3个死亡,在得到病人父母的允许后,他对第4个孩子进行了手术,被该手术救活的儿童一直活到71岁。19世纪末,白喉是死亡率极高的疾病,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曾被误认为患白喉而死(实际上为葡萄球菌引起的咽炎和喉炎)。当时,郭霍的助手首次将白喉病人咽喉的白喉菌培养于含浓缩血清的固体培养基上,在动物试验的基础上,发现白喉细菌可产生剧毒的毒素,使动物死亡。后来巴斯德的学生证实用肉汤培养细菌几天后,这种无菌的滤液与白喉菌一样可杀死实验动物,这种可溶性的物质被称为毒素(tox)。郭霍的助手们将白喉菌培养物的提取物注射给动物,发现一旦存活下的动物对再次注射毒菌有耐受力。德国EmileBehrig和日本研究者几乎在同时发现,亚致死量的活的或杀死的白喉或破伤风培养物均能使动物产生抗数倍致死量的活菌或毒素的攻击。不久他们又发现,甚至极微量的白喉肉汤培养物滤液,即可使动物产生抗体。当这些有抗体的动物血清转移给未免疫动物,可使后者有抗病能力。如动物已有症状,则转移的抗血清有治疗作用。20世纪开始,抗毒素成为全球用来预防和治疗白喉的手段。为获取抗毒素,研究者开始用毒素免疫马,产生的抗毒素混合物来制造抗毒素。l904年AlexaderGley在伦敦以甲醛处理毒素得到白喉类毒素。E.Loewever在维也纳用甲醛处理过的破伤风毒素免疫马和其他动物。用甲醛杀菌的瓶子装的毒素,其毒性大降,而免疫原性保留,这是偶然的发现,甲醛可解毒·6···试读结束···...

    2022-10-06 epub出版物 epub编辑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